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4300|回复: 7

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发表于 2015-1-28 1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2-6 09:41 编辑

关于法国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早就从前辈文化人的书话文章中,读过多篇。在戴望舒、朱自清、陆侃如等先生的笔下,塞纳河边旧书摊散发的人文气息,足以让你向往、身临其境而留恋忘返。以致前些年去欧洲,到了巴黎,总想学一学资深的访书人,去塞纳河边感受一下怀旧的古风。无奈的是随公务团的考察访问,身不由己也没有时间,所以只能在巴黎圣母院的广场和塞纳河的游船上,眺望这段摆满绿色书箱的两岸。后来女儿去了法国,我嘱咐她一定要去一下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拍一些照片,以弥补自己巴黎之行的遗憾。
    因为有过这段追求,所以后来碰到以塞纳河畔旧书摊为题材的书票,自然而然成为我收罗的目标。不过这类书票并不多,到现在我仅收藏到两款塞纳河畔旧书摊题材的书票,都为木刻。
    第一款为俄罗斯血统的法国艺术家Valentines Le Campion (1894—1955)所创作,他是法国20世纪上叶重要的插图艺术家和版画家,所作的情色藏书票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我虽然有五款Valentines Le Campion的藏书票,但最喜欢的还是这一款,就因为题材是塞纳河畔旧书摊。而且这款书票经多部西方的藏书票专著著录,票主Eugene Strens(1899—1980)是一名工程师,著名的业余数学家,出版有多种数学专著,特别是对趣味数学的研究负有盛名。所以这应该算是一款名家名票。
    另一款为木口木刻艺术家Derek Riley所创作,Derek Riley1931年出生于英国,后来在英国和德国学习艺术,学成后他在苏格兰开办自己的画廊从事雕塑及水彩画。并一直在欧美国家承揽音乐厅和教堂装饰雕刻设计业务。现居住在法国南部从事木口木刻版画和藏书票创作。这款藏书票是Derek Riley在上世纪80年代,为澳大利亚收藏家HARRY MUIR所创作。他也为,我前文介绍过的澳大利亚著名收藏家Keith Wingrove,制作过一款以埃及皇后为题材的木刻藏书票,在书票界影响较大。除了收藏有他的书票,我更喜欢的是收藏了一幅他的木口木刻版画,雕刻印制得极为精到,这些作品都直接得自于他个人手中。
    台湾藏书票收藏家吴兴文先生,收藏有英国画家布朗温爵士(Sir Frank Brangwyn,1867—1956)制作的一款塞纳河畔旧书摊题材的铜版藏书票,其它的这类书票我就见得不多了。
    对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的迷恋和感悟,本来很想写一点什么,但毕竟没有亲临过现场,感悟不可能源于想象,加之那么多名人名家已经写够了塞纳河边的风情万种,实在不敢妄为。在此前也读到不少这方面的精彩美文,戴望舒、朱自清等的自不必说。但有两篇文章我感觉很值得推荐,现附于文后,有兴趣的博友可以进一步作深度阅读,对了解塞纳河畔书摊的历史人文,肯定会有所裨益。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文后的一些有关塞纳河畔旧书摊以及相关图片,大部分是小女在巴黎的摄影,小部分取自网上作为补充。

塞纳河畔旧书摊

塞纳河畔旧书摊

塞纳河畔旧书摊

塞纳河畔旧书摊

在桥上看塞纳河畔旧书摊书箱的背面,第一只书箱还没有打开。

在桥上看塞纳河畔旧书摊书箱的背面,第一只书箱还没有打开。
46812d6e4b878c9ba19a2.jpg

塞纳河畔旧书摊,图片上可以看出打开和没有打开的书箱。

塞纳河畔旧书摊,图片上可以看出打开和没有打开的书箱。

塞纳河畔旧书摊

塞纳河畔旧书摊

塞纳河畔旧书摊以新桥为中间地带,围绕西岱岛一圈,向东一直到圣·路易桥。

塞纳河畔旧书摊以新桥为中间地带,围绕西岱岛一圈,向东一直到圣·路易桥。

塞纳河畔旧书摊经营的古旧书和老地图

塞纳河畔旧书摊经营的古旧书和老地图
46812d6e0654ea884ba50.jpg
46812d6e720f3aa856a45.jpg
46812d6e3756fa37351d2.jpg
46812d6ea5b5283ce1367.jpg

塞纳河畔旧书摊和它的主人

塞纳河畔旧书摊和它的主人

吴兴文先生收藏铜版藏书票(制作 Sir Frank Brangwyn,1867—1956)

吴兴文先生收藏铜版藏书票(制作 Sir Frank Brangwyn,1867—1956)

塞纳河畔旧书摊

塞纳河畔旧书摊

塞纳河畔旧书摊经营的版画和图片

塞纳河畔旧书摊经营的版画和图片

英国Derek Riley所制作的,塞纳河边旧书摊的藏书票。

英国Derek Riley所制作的,塞纳河边旧书摊的藏书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漫步塞纳河 在旧书摊里寻找岁月浪漫

2014-11-06 13:35:54   环球时报谁人剪一段旧时年华,封存在书本里,多年以后,纸页泛黄,人面不再,而旧书依然。今日,我在巴黎的塞纳河畔的二手书店里重拾被遗忘的年华,透过优美严谨而意味隽永的法文,在字里行间,感受几个世纪前的秀美时光,让一幅幅陈年画卷,为我描绘一个古典高贵的旧时巴黎。巴黎的旧书摊闻名于世,迎着塞纳河畔的微风,在熙熙攘攘的旧书摊闲逛,淘宝的惊喜心情,讨价还价的惬意,这一切让热衷收藏的游客为之梦寐。如今,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俨然已成了城市的一道特别的风景。

  一大早起来,沿着塞纳河逛二手书市,我在巴黎旅居最爱的事情。清晨的巴黎,游人还未至,旧书摊主正开始打开他们营业的专用小书摊——其实是一只只架在桥墩上的绿色铁皮箱子,他们有统一的尺寸和颜色。巴黎的旧书摊已经有很久历史,始于法王路易时期。书摊起初是一些无固定摊位的市井书贩子发起的,他们沿着塞纳河边的矮墙游走贩卖旧书。逐渐地,河堤成了人们散步之所,书贩子们便开始在这里摆设固定摊位,于是巴黎政府给予了他们统一的经营执照,旧书摊的位置和数量也从此基本固定不变。如今这200多个绿色书箱从奥赛美苏利桥(Pont de Sully)延绵4公里到卢浮宫,犹如驳船队似地停泊在塞纳河旁,在游人心中,这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长的民间图书馆了。

  巴黎青年热衷二手书店

  浪漫的人们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中搜寻二手书籍是为其怀旧的情怀,许多的巴黎年轻人也同样热衷于二手书籍为其求学之心。

  巴黎是世界各地学者学习的天堂,世界文化的熔炉,这里年轻的学者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巨大。我在法国求学的日子里,学校老师总会要求我们去购买一些专业书籍,面对价格高昂动辄上千元人民币的书,两全的办法就是买二手书。在巴黎,学生们口口相传最有名的就是“Gibert Jeune”二手书店。“Jeune”在法文中的意思是年轻人,这是一家针对年轻人的连锁二手书店,分店主要集中在圣米歇尔喷泉周围,这里是古时文人最钟爱的拉丁区,也是如今巴黎著名的大学城的心腹地带。

  每到开学前,我就会在这些二手书店淘一些必需的课业书籍。学生学者们在此几乎可以找到所有想要的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涵括艺术、管理、文学、科学等各学科,而且价格相比新书便宜很多。不知是顾客偏爱,还是店主执着,这些二手书店常保持着古典陈旧的装饰风格,古色古香。

  此外,在这样的二手书店,不仅可以买,也可以出售二手书籍,只要是内容尚新,无太多使用痕迹,书店就可以回收再稍稍修整重新打上塑封后作为二手书籍出售。

  二手书店淘宝的乐趣

  巴黎的二手书店出售的不仅仅是书籍,也是一种不慌不忙的生活态度。在塞纳河畔的书摊闲逛,有时也是一种奇妙的际遇和邂逅。河边的旧书摊,每个摊位都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是主营艺术书籍、或是科学文件、或是旧海报月刊……花一个上午漫步在河边,清风微抚发尖,在一个个旧书摊里,除了二手书,还可以淘到旧信纸、手稿,以及复古风格的工艺品。在浪漫的文艺世界里复古情怀是恒久不变的时尚。

  和国内二手文化不一样,法国人喜欢在陈旧的事物里发掘亮点。在法国,每年几乎每座城市都会组织居民在周末把家里的旧物旧书拿到街上出售,我们俗称其为 “二手节”。在法国,节约是一种无上的美德,读书人更不会以买二手书为耻,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我想,作为读者,一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外观的新旧,而主要在于其内容与内涵。

  当然在书摊里“淘宝”需要一双慧眼和独特的品味。其实,这些二手书里不乏名家的旧作手稿,时不时会有惊喜。发黄的旧文书,在不见阳光压箱底几百年后被搜罗出,在塞纳河边二手书店的某个角落里又会偶遇它的知音。

  记得上一次在巴黎闲逛,我在一家小小的二手书店里寻宝,于一堆旧海报里随手翻着。古旧的书架和家具,堆得密密麻麻的书籍让我沉浸其中。看我是外国人,书摊主向我友好地问候,并好奇地发问我从哪里来,喜欢什么风格的旧书籍。几句闲聊后,他热情地开始给我展示他最得意的一些存货——竟是一些不知源自何处的老照片。我无意中找到一张十分特别的照片:一名宫廷装扮的法国女子,她迷人的眼神和卷发深深地让我动容。虽素未相识,我竟被这岁月里沉淀的美吸引了。我忍不住问询价格,摊主也并不叫价,他摊一摊手说道:“我们如此合缘,3欧,我还送上一张巴黎旧地铁图”。成交!我开心地买到心仪的照片,这是我在二手书店里寻到的别样的“宝”,也是巴黎小资情调给我留下的最独特的纪念品。(谢祎君)









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永远的海伦 于 2015-1-28 11:23 编辑

附录一、
博主荐言:
    作者用正面突破的方式,以近乎白描的笔法,生动叙述了塞纳河边旧书摊的时空位置、历史渊源和人文内涵,这是一篇了解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感受法兰西文化风景线,不错的文章。
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出处:欧洲时报 2006年5月30日作者:杨育生  
  我早就听说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每次经过巴黎都要去逛一下,其实并没有刻意去买什么东西,只是置身于其中,感受一下法兰西文化的氛围。沿着巴黎圣母院的南岸,向西到新桥,过塞纳河到北岸,向东到圣·路易桥,再回到巴黎圣母院,等于围绕西岱岛转了一圈,同时你也就可以把塞纳河边的旧书浏览一遍。沿途旧书摊鳞次栉比,有的已经打开书箱,供游人挑选;有的正在打开书箱,把书摆到书架上,把老照片排列在书桌上;有的书摊还没有开门,那绿色的书箱上挂着一把锁。
    游人们三五成群、悠然自得地这里看看,那里问问,不时还会看到有人用手在比划,不知是在寻找什么书或是在讨价还价。这里没有大声的喧哗,你也听不到叫卖声。在弥漫着旧书的气味中,仿佛时间又回到了过去,一切都显得安宁、祥和。
  塞纳河是法兰西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在法兰西大地上由东向西流淌。巴黎就是从塞纳河中衍生出来的城市。巴黎最早是由塞纳河中的一个河心小岛——西岱岛发展起来的,高卢人两千年前就在这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塞纳河也是法兰西文化的摇篮,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是随着法兰西文化的发展而诞生,历经数百年的变迁,现在已成为塞纳河边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在巴黎可看的东西太多了,塞纳河两岸可看的景点更是琳琅满目,叫人应接不暇,塞纳河边的旧书摊就是诸多景点中的一个,是来巴黎的旅游者不可不去的地方。这里有巴黎的历史、文化、人文和风景。法国作家保尔·艾吕阿说过,“我讲的都是我所看到的,我所知道的都是真实的。”下面所写的就是我所看到的和我所知道的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摊,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旧书摊商 与时共进
  早在14世纪,在巴黎就有个体书商。当时卖书人将书装在篮子里,将篮子挂在脖子上沿塞纳河叫卖。由于当时对出版书籍进行严格的控制,到1577年只有10来个流动书摊,1628年流动书贩的活动曾被取消,到1640年又得到恢复,1650年再次被取消,书贩们的命运真可谓坎坷艰辛。根据亨利三世的御令,没有皇家特许印刷的书籍不得出售,它把小书贩与小偷和窝赃犯列为一类人。
    直到17世纪以后,塞纳河边的书摊才形成市场。1857年已有68家书摊,45家在左岸,23家在右岸。1865年达到75家,都是流动书摊,书贩携带小的书箱在塞纳河岸边摆摊,早出晚归,1892年增加到156家,1900年达到200家。后来,巴黎市政府规定可将书箱架在塞纳河岸的护墙上过夜,但1910年塞纳河发洪水,将两岸的书摊全都泡在水里,但这并没有吓走书商。1930年,巴黎市政府规定,塞纳河两岸固定书摊架在河岸护墙上的书屋都要有同样的尺寸。书屋长不得超过8.60米,宽0.70米,靠河边高0.6米,靠岸边高0.3米,整个书屋离地面高不得超过2.10米。现有书摊243个,右岸98个,左岸145个。
    根据巴黎市府的规定,所有书屋要统一漆成绿色,俗称“绿色车厢”。现在我们看到塞纳河两边的书摊,排列有序,与南来北往的游人和塞纳河上穿梭的游船融在一起,成为巴黎市中心一道靓丽的观光风景线。
  自由职业 各有所好
  谈到巴黎塞纳河边的旧书商,他们不是一般的商人,基本上都是对书籍有着特别爱好的人。据了解,在塞纳河边摆书摊时间最长的人,从1945年至今没有离开过,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塞纳河边的书商不仅要纳税,也要交养老保险。如果要退休,就要交出书摊,撤掉书箱。但年老者有不退休的权利,有些人已超过80岁,仍在摆书摊,因为他们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一切都随自己的安排。
    尽管书摊靠近马路,四周充满污染的空气和车辆的噪音,但他们置身于巴黎城的中心地带,身边有卢浮宫、协和广场,远处有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眼前是奔流不息的塞纳河,加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操着各种语言,让你永远也看不够,听不烦,真叫这些塞纳河边的书贩们乐不思蜀。
  巴黎是个非常浪漫的大都市,但在塞纳河边的书摊上,你很少看到黄书,因为书商们都遵循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这就是不能卖伤风败俗和违反社会秩序的书籍。
  据说,旧书商的经营之道有240多种,如同影视界、艺术界一样,旧书商也有自己的圈子,有旧书商会,有集会游行,并出版“河岸护墙”简报,还组织颁发“旧书商文学奖”。
  根据巴黎市府的规定,塞纳河边的书摊保持在现有的数目,不得再增加。这就是说,撤一家,补一家。现在平均每年有25个摊位主过世或书摊转让。过去要想在塞纳河边开书摊,等空缺要等一年,现在要等三年,可见这还是一个相当抢手的工作。
  书摊淘金,乐在其中
  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总共约有30万种书供你挑选,平均每个书摊都有1000至1200本书出售。这些旧书有的是旧书商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有的是他们相互之间倒卖来的,有的是到外省乡下收购来的,还有的是从过世人的藏书馈赠遗产得来的,有的是通过中间人购买到的。
    总之,旧书来源东南西北,旧书内容五花八门,书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如果你有运气,在这里可以淘到1500年前刚发明印刷术时出版的书,这里有第一版书,有珍藏版的书,有时你也可以发现早先出版后未出售的书,你还可以找到出版后卖不出去的书……总之,凭你的兴趣,或撞大运,兴许你会得到一个惊喜。
    光顾旧书摊的不只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法国总统密特朗曾光临过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著名作家马尔罗也曾逛过旧书摊,并与旧书商们交谈,至今还有人记得他的言谈话语。
  随着时间的流失,塞纳河边旧书摊的旧书来源越来越少,因此“淘书”也就越来越难。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和满足游客的需要,多数的旧书摊同时出售旅游商品。塞纳河边旧书摊的前景存在着许多变数,一位旧书商讲,近20年来,书卖得越来越少,但他并不悲观,因为,如果没有旧书摊,塞纳河将失去活力,巴黎也将失去一个观光景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二、
博主荐言:
    作者用二战时期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断,渲染了战难中的巴黎,衬托出塞纳河边旧书摊的一个侧面。全篇文章虽然对事主着墨不多,但有真实的感悟,有心灵的体验,还原了一个绝无虚假的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白 焰·

  美丽的塞纳河是巴黎的旅游亮点,河边两岸的旧书摊是塞纳河不可或缺和不可不去的景观。在静静流淌的水边、洋洋洒洒的树下,绵延数里的旧书市场洋溢着的文化气氛和怀旧情调,吸引人们到此踯躅、浏览、感受。看得出书摊的主人喜欢看书,因为他们大都埋头于自己的书报,很少抬头打招呼,任凭顾客自行揽胜。即便打招呼,他们大都轻轻点点头或微笑一下,然后又复归原样。书是靠自己的魅力销售自己,用不着大呼小唤。我不由想到国内的小贩,如果他们能减少一些喧嚣和强迫,与己与人不是两全其美吗?这里,无语的摊主和安静的河水相得益彰。
  塞纳河边的旧书摊(Les bouquinistes)至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从一开始它们就出售罕见画像、古旧书刊,有时也贩卖些禁书。在1557年“宗教战争”期间,书摊偷卖新教的书籍;新教的传播给当时大都是天主教的巴黎市民带来很大影响。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冲击了富人和教主的财产,使他们收藏的书籍散落在民间并充满了这些摊位。革命就是财产的转移,对于以卖书为生的人来说,书籍的流失就是他们的创收。1891年,巴黎政府勒令旧书摊位使用统一规格的木箱,这些木箱又被永久固定在河岸石栏上的。今天,塞纳河边共有250个书摊,每个摊位有4个木箱。主人每晚把物品锁在墨绿色的箱内,第二天再返回营业。市政府规定摊主每周营业不得少于4天,不论刮风下雨。每年他们须向政府交纳相当于120美元的费用,主要用于保护河岸石栏,环境卫生及维修另算。为了维持旧书摊的这个“旧”字,市政府还规定4个木箱里至少3个是用于古董古籍书刊,这最后一个可用来销售旅游纪念品。另外,250这个数目是限定了的,因此想摆摊的人必须等到有人退休才能补上。等候一个空摊需要8年时间。
  塞纳河有旖旎风光,也有心酸史。二战时,巴黎被德国占领达4年之久,当然今天骄傲的巴黎人很少提及往事。我曾想像过这些书摊在铁蹄下的遭遇,认定它们被恶魔般的德国侵略军捣毁、烧光,直到偶然在一本法国历史书里看见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显示一个军装整齐、腰佩手枪的德国军官站在书摊前,认真翻阅摊架上面的书。看的出那是一个晴朗的夏天,书摊的背景是圣母院斜正面。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上次去巴黎时,我摸索着找到那个大概位置,也抽出一本书翻了翻。当然除了油漆剥落的木箱和锈迹斑斑的铁锁,我看不出任何异样,唯独那些不抬头的摊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不抬头的摊主旁若无人,不在乎顾客是谁,哪怕是侵略军;也不在乎政局如何,即便是在铁蹄下。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相接比邻的书摊500年来目睹着巴黎的兴衰和荣辱。也许看到的历史变化太多,这位老人已经兴衰无动、荣辱不惊,最后变得默默无语,如同塞纳潺潺不息的平静河水,从早到晚,不舍昼夜。
  德国人和法国人大都喜欢读书,但德国人1933年焚烧过20000本书以表示开创纳粹新纪元。德国诗人海涅在1821年就预言过:开始于焚书的人,结束于焚人。1940年6月14日,德第18军跨过塞纳河攻入巴黎,法国政府瓦解。希特勒仅用了32天征服了法国,其本人在停战协定签订后来到巴黎市区游览,并站在夏乐宫的平台上以埃菲尔铁塔为背景,拍下了历史性的胜利之照。说到停战协定,那真是一个戏剧性的讽刺。德军在巴黎军事博物馆里找到了1918年法国人接受德国投降的专列车厢,工兵部队硬将其拖到距巴黎东北50英里外的贡比涅森林,即当年那列火车停留的确切地点。6月21日希特勒来到同一地点的同一节车厢出席投降仪式;被带来签字的法国贝当代表事先不知去哪,直到看见车厢才觉伤口上被抹了一层盐,羞恨相加。事后,德军一副官在记事录里写到:“德法战争到此结束,共历时26年。”(1914-1940)
  停战协定将法国分为两部分,包括巴黎在内的3/5的国土(主要是北方工业区)归德军占领,费用由法国负担;南部和西部(主要是农业区)为法国合作政府所辖。法国空军和陆军被迫裁到10万,法国海军被获准保留舰队。在近代历史上还有比这更羞辱、更解气的报复吗?中国签署了多少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却从没有在战败国扬眉吐气地报复过。报复,抑或报仇,是人之常情;以德报怨(如放弃战争赔款)才是匪夷所思。不瞒你说,我也鬼使神差地(不是心怀鬼胎地)站在夏乐宫平台上同一角度,以埃菲尔铁塔为背景拍了一张。当然,4年后巴黎解放时,法国人又痛快地惩罚了德国占领军和合作分子。因为矫枉必须过正,所以矫枉总是过正。过正的矫枉又制造新的仇恨和新一轮的报复。
  凭栏埃菲尔铁塔俯瞰塞纳河、眺望地平线,心里感叹这座座楼房、幢幢建筑居然没被战争毁坏,否则哪来今天这满目辉煌。1940年6月10日,法国雷诺政府命令巴黎守城部队撤离,以避免与德军接火从而导致城市损坏。为此,法国军人一直蒙受胆小的耻辱。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希望法军能在巴黎展开巷战,牵制德军,从而延缓德军进攻英国。得知守城部队撤离巴黎,丘吉尔大为恼火。数星期后,也就是7月3日,丘吉尔命令英国皇家空军对投降后的法国舰队实施轰炸,以避免这些舰船被德军用来进攻英国。昔日的盟友立刻反目为仇。
  塞纳河边的旧书摊并没有因为德军占领而停止营业过。经过一个短暂的混乱,书摊不仅没有萧条,反而在德国军旗下热闹起来。这是因为(1)德军的文化管制不是特别的严,(2)巴黎的合作分子总是特别的多,(3)伪巴黎政府的补贴特别的好,只要在摊位上摆设纳粹宣传品。时过境迁,转眼到了1944年8月16日,盟军大兵压境巴黎,希特勒要求德国文职官员立即离开巴黎,并命令卫戍司令肖里茨将军(Dietrich von Choltitz)准备炸城。接到命令后,肖里茨立刻派人在政府,名胜,兵工厂,交通要道,和塞纳河上的桥梁放置炸药。在市中心的地下通道内,德军居然放满了潜水艇的鱼雷,一旦起爆,其后果可想而知。8月17日,伪巴黎市长塔廷格(Pierre Charles Tattinger)求见肖里茨,开导他放弃炸城,不要作人类的罪人(想不到叛徒也会悲天悯人,忧国忧民)。肖里茨回道:“你是巴黎的好市长,你尽到了你的责任。作为德国将军,我也要尽到我的。”(注)
  1944年8月19日,为了迎接解放,巴黎爱国抵抗力量自发进行了城市暴动,并夺取了巴黎的一些要害部门。8月23日希特勒下达肖里茨最后一道毁城命令,并时隔不久打来电话询问“巴黎在燃烧吗?”肖里茨仍然按兵不动。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进行着,他不知是服从命令,还是服从道德。8月24日,已经几次拖延希特勒命令的肖里茨终于决定与抵抗力量和戴高乐的法国军队谈判。次日,他带领17000德军官兵在巴黎火车站投降,从而使巴黎免遭破坏和流血。肖里茨这样做是出于良心,也拿着家人冒险——在德国的妻子孩子被扣押。以后,肖里茨被誉为“巴黎的卫士”,于1947年被盟国释放,死于1966年11月4日,埋葬在德国巴登巴登城市墓地。出席他的葬礼除亲人外,还有法国高级将领。
  是啊,受害者有时只能摊开双手期待屠者的慈悲,手下留情的持刀人有时倒会彪炳青史受人仰视。法国人感谢德国将军肖里茨使巴黎幸免灾难,这是因为他能为而不为。不夸张地说,当时坐在炸药上一触即发的巴黎只能侥幸于他的存乎一念,整个法国文明也因此寄托在他一个人的肩上。肖里茨没有辜负众望,但他返回德国后一直受到军队同行的冷落。为了说明自己当时的决定,他在1951年出过一本书叫《巴黎在燃烧吗?》(Brennt Paris?)。他在书中辩解道,尽管出生于军人世家,但作为职业军官,他无法接受已丧失理智的元首的命令。
  战争无法绝迹,人们只好用战争法约束,受不受约束则要看进行战争的人。出于保护古迹和市民,守方军队有时宣布某城市为不设防的中立城市,于是攻方有义务不轰炸,而只是和平开进城市。二战时被宣布为中立城市的有巴黎(法国vs.德国),罗马(德军vs.美军),马尼拉(美军vs.日本)。中国战场没有这样的例子。究其原因,一是不敢相信日本,二是怕被扣上投降主义的帽子。中国有如此之多的城市保卫战,结果都是虎头蛇尾。撤退前,国军又尽可能地先行炸毁要地,实行焦土政策。毫无疑问,中国人民的确是“倍”受熬煎。南京保卫战之前,白崇禧曾建议南京为中立城市,遭到高调反对。结果浴血奋战半途而废,市民们涌到国际安全区,寻求外国人的保护。中国感谢德国纳粹官员约翰·拉贝使南京人幸免鬼子的屠杀,这是因为他能为而尽为。
  今天,去过巴黎的人都会为巴黎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氛围深深感动。不同的是,知道巴黎二战历史再回过头看巴黎,你会被震撼。风景好看意难求。去任何一个地方游览而不去了解它的来历,只算是看插图,而不是读文字。巴黎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说:“世界上存在的每一件东西都会结束于一本书内。” 塞纳书摊本身是一本书,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
  塞纳河风情万种,塞纳河边的旧书摊地久天长。书摊存在的本身说明人们还在思考、还在交流。那么塞纳河边旧书摊的卖书人呢?他们与书为伍,以书为生。他们抬头不抬头、理睬不理睬都没关系,他们关心的是书的流通,而不是流向。如同悄悄的塞纳河,只要河水流淌着,不被堵塞;至于去向,随其自然。倒是那些在书摊前看书和买书的人,他们有责任发现河水下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缩影,不是吗?

  注:Larry Collins and Dominique Lapierre:Is Paris Burning?(19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塞纳河边的旧书摊
Ray Ray 2012-08-21 14:52:25
巴黎的旧书店多如牛毛,通常是小小的店面,古旧的书架和家具,堆得密密麻麻的书籍。除了旧书以外,还卖些铜版刻的老地图、老插图、老信札、老钢笔、老纸笺等等,统称“故纸(vieux papiers)”。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常常能在这些旧书店里找到惊喜。
在塞纳河左岸,有一家“莎士比亚”书店。书店历史悠久,建于20世纪初。书店每天中午开门,午后关门。早到的顾客帮书店的主人把书搬到门外朝塞纳河的街面上,再插上一欧元、两欧元打折的小牌子。体力劳动所得到的报酬是店主准备的冰茶。书店不大,二楼是
图书馆谈话室,写作小间和铺着毛毯的几张行军床,三楼是店主和他女儿的书房卧室。到处都是书,每一个转角每一个过道,从地板到天花板,甚至是厨房洗涤槽上面。
有时候,看一位穿花呢西服高领毛衣的中年人,夹着几本书进到店里,和举着放大镜的老板殷勤握手相见;看背着书包的呆头小伙子爬上高高的梯子寻找书籍;看须发皆白的老者心满意足地从旧书店里踱出来……那“钻故纸堆”的乐趣似乎也像阳光一样,一下子暖到我的心里。
在巴黎可以买到旧书的地方,除了旧书店,还有塞纳河边的旧书摊和定期举办的旧货市场。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早已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留在文人的游记里,留在画家的草稿里,留在游客的相机里。
旧书摊其实是一只只架在桥墩上的铁皮箱子,不仅有统一的尺寸,还被统一漆成草绿的颜色。
旧书摊始于18世纪法王路易十六时期。这些书贩子大都出身于书市,在大革命时期,许多图书馆被劫掠,数以千计的图书散落在首都各处,于是,那些书开始被游走的货郎贩卖。他们背着书,沿着塞纳河边的矮墙游走。书很重,以致他们不得不经常放下来稍作休息。
1850 年,河堤成了人们散步之所,书贩子们便开始在这里摆设固定摊位,由此变成了“ bouquinistes ”。
旧书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发放统一的经营执照,想加入到旧书摊的行列中来,就必须等待原来的书摊主人退休或转让执照。后来需求量增加,旧书摊的数量才有所增加,到目前已有250多个。
这些绿色书箱从奥赛美苏利桥(Pont de Sully)到卢浮宫,犹如驳船队似的绵延4公里,可称得上是世界最长的图书馆了。夏特莱广场斜对面有个很好的书摊,我在那里买过几次丁丁的连环画,价格非常合理。
巴黎的古董旧货市场,常常会举办古书沙龙,供收藏稀有版本书籍的人淘宝。
另外,每星期在几个固定的地点还有“故纸”爱好者的集市,除了上面说过的品种外,旧信件、手稿、明信片、旧期刊报纸等等都可以觅到踪迹。逛过一圈便会发觉,法国好像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垃圾,曾经多么没用的纸张都被人好好地保存着,几百年后自然又会遇到知音。
不久前,有人就在巴黎的故纸堆里发现了曾经是画家、政治家和翻译家的李风白先生的几十幅水彩手稿。卖的人不以为然,买的人狂喜不已。(来源于纳美旅游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7
永远的海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 返回上一页

ann123456的日志


巴黎的旧书店多如牛毛,通常是小小的店面,古旧的书架和家具,堆得密密麻麻的书籍。除了旧书以外,还卖些铜版刻的老地图、老插图、老信札、老钢笔、老纸笺等等,统称“故纸(vieux papiers)”。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常常能在这些旧书店里找到惊喜。

在塞纳河左岸,有一家“莎士比亚”书店。书店历史悠久,建于20世纪初。书店每天中午开门,午后关门。早到的顾客帮书店的主人把书搬到门外朝塞纳河的街面上,再插上一欧元、两欧元打折的小牌子。体力劳动所得到的报酬是店主准备的冰茶。书店不大,二楼是

图书馆谈话室,写作小间和铺着毛毯的几张行军床,三楼是店主和他女儿的书房卧室。到处都是书,每一个转角每一个过道,从地板到天花板,甚至是厨房洗涤槽上面。

有时候,看一位穿花呢西服高领毛衣的中年人,杜莎夫人蜡像馆旅游团夹着几本书进到店里,和举着放大镜的老板殷勤握手相见;看背着书包的呆头小伙子爬上高高的梯子寻找书籍;看须发皆白的老者心满意足地从旧书店里踱出来……那“钻故纸堆”的乐趣似乎也像阳光一样,一下子暖到我的心里。

在巴黎可以买到旧书的地方,除了旧书店,还有塞纳河边的旧书摊和定期举办的旧货市场。塞纳河边的旧书摊早已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留在文人的游记里,留在画家的草稿里,留在游客的相机里。

旧书摊其实是一只只架在桥墩上的铁皮箱子,不仅有统一的尺寸,还被统一漆成草绿的颜色。

旧书摊始于18世纪法王路易十六时期。这些书贩子大都出身于书市,在大革命时期,许多图书馆被劫掠,数以千计的图书散落在首都各处,于是,那些书开始被游走的货郎贩卖。他们背着书,沿着塞纳河边的矮墙游走。书很重,以致他们不得不经常放下来稍作休息。

1850 年,河堤成了人们散步之所,书贩子们便开始在这里摆设固定摊位,由此变成了“ bouquinistes ”。

旧书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国会大厦旅游团发放统一的经营执照,想加入到旧书摊的行列中来,就必须等待原来的书摊主人退休或转让执照。后来需求量增加,旧书摊的数量才有所增加,到目前已有250多个。

这些绿色书箱从奥赛美苏利桥(Pont de Sully)到卢浮宫,犹如驳船队似的绵延4公里,可称得上是世界最长的图书馆了。夏特莱广场斜对面有个很好的书摊,我在那里买过几次丁丁的连环画,价格非常合理。

巴黎的古董旧货市场,常常会举办古书沙龙,供收藏稀有版本书籍的人淘宝。

另外,每星期在几个固定的地点还有“故纸”爱好者的集市,除了上面说过的品种外,旧信件、手稿、明信片、旧期刊报纸等等都可以觅到踪迹。华盛顿纪念碑逛过一圈便会发觉,法国好像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垃圾,曾经多么没用的纸张都被人好好地保存着,几百年后自然又会遇到知音。

不久前,有人就在巴黎的故纸堆里发现了曾经是画家、政治家和翻译家的李风白先生的几十幅水彩手稿。卖的人不以为然,买的人狂喜不已。




34914_1363593047i43N.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
宜家言 发表于 2015-2-1 18: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的塞纳河边的书摊每年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画家聚集一起创作构成另一道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
宜家言 发表于 2015-2-1 18: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鼠看书猫作怪

这张藏书票刻画出老鼠专心的看书竟没发现猫来到身边

这张藏书票刻画出老鼠专心的看书竟没发现猫来到身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