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891|回复: 0

酸气

62

主题

103

帖子

7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99
北二马路 发表于 2015-2-11 2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2-11 20:24 编辑

                               文人的酸气

                              作者:李晓  



  文人没有一丝酸气,好比泡菜坛子里没有泡菜的酸气,那还是酸菜吗?

  一介书生,大多出自寒门,也就是物质上穷酸但精神上清高的那一类人。文人的酸气,是识别文人气味的一种简易方法。我很少看到和蔼可亲并与大众真正打成一片的文人,因为在文人的精神谷仓里,装的绝大多数东西叫孤独,所以文人才需要借助书写来吐纳。文人的骨头叫孤独,精神上冒一点酸气就可以理解了。

  我认识的很多文人,都带一点酸气。当然,是那种小文人,县城级别的居多。

  你一旦当着这些文人的面说他们有酸气,他们肯定会生气,扭着头跟你辩解。这样的辩解,倒让你觉出文人的可爱。

  哪个朝代,文人不带一点酸气呢?这样的酸气,反让他们的形象显得真实了一点,人性了一点,不再影影绰绰的。比如李白,一方面说自己“天子呼来不上船”,另一方面,却觊觎着长安城里的名利诱惑。一旦上了朝廷,还没有喝酒,脚步就发飘了——典型的酸气。

  古今中外,发生了多少文人之间的口水战、笔墨战。他们仿佛都是在为正义、真理而辩。有时候走了形,上升到相互厮杀状态,其惨烈不亚于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这些论战,有的还成了典故。

  我认识的一些小文人,几乎都带一点这样的特性:较真,爱钻牛角尖。比如写诗的人,一旦说他写的诗哪里不好,就好比挖他家祖坟,要扛了锄头出来同你拼命。一个用心写诗的人,那些句子都是他心里分泌出来的,好比在荒漠中找到一口井,犹如爱惜自己的羽毛般,这是很正常的事儿。这样一想,你倒觉得,诗人就应该是这样一副德性,要保持文人的那一点自视清高、不同流合污的特质。

  试想,一个在人群中人云亦云、滔滔不绝、游刃有余、八面玲珑的人,你能认为他是真正的诗人吗?诗人应该是寂寞之中人。诗人带着对人类美好天性、生活的向往而写诗,哪怕是最悲观的诗人,他骨子里埋着的,还是爱与温暖。如果这个东西垮了,就是抽干了文人的骨髓。

  比如在某个圈子,好多人陷入了对诗人和诗歌的怀疑中,这样的争论让人厌倦。这样的讨论,好比把一个落魄潦倒的人抓来当靶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道义的。诗歌在这样一个时代,已经回到了它本来的位置,就像有个人说的那样,正因为写诗几乎无利可图,它才变得更加纯粹和私人化。很多东西,只是被误导了而已。在盛唐时期,并不是妇孺老少都在谈诗,农耕还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诗歌就是田边地角的偶尔吟诵。

  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文人就是要带一点酸气,带一点落魄相,他们不是生活在人流的中心,不在风暴眼里。世俗生活的一些强制性介入,让他们生活得拖泥带水,犹犹豫豫。最形象的,就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有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他那一句神经质的“李先生不得了,了不得”的口头禅,活脱脱画出了一个酸气十足的文人形象。据说,演员陈道明当年演这样一个人物,用的也是“一惊一乍”的表演法:神情寡然落寞地游离于人群中,碰到人说话,总是先一惊,才回过神来,如鸭子吞食时鸭头总是一甩,说上一句没头没尾的话。

  对于带点酸气的文人,你感同身受地理解他,就会对生活有了慈悲心肠。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大地上的一个棋子,总有棋落人散的那一天,何况文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