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651817|回复: 0

当年福州最大的私营书店“聚成堂”

98

主题

117

帖子

1044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44
油印本 发表于 2016-6-17 00: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年福州最大的私营书店“聚成堂”
天井装着“玻璃天”真稀罕
...............................................................................................................................................
  在古旧书店的张文良
  本报记者 王进 实习生 潘水芳 文/图
  建国前,它一度是南后街上最有名气、也是全福州最大的一家私营书店。当年连郁达夫、顾颉刚、郑振铎这样的文史界名流都爱来这里“淘书”。它就是“聚成堂”。
  “聚成堂”的存在时间也比较长,从光绪年间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即便是在老店消逝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不少人依旧把它当作南后街最有代表性的老店之一。
  “玻璃天”方便看书补书
  回忆人:第二代张家后人,88岁梁依姆
  “聚成堂”的第一代店主叫张仕永,伙计出身开书店创业,后来他请弟弟张仕秋来合伙经营。晚清科举制度刚被废除,“聚成堂”就独具慧眼地向京、沪购买新课本,然后卖给新式学堂和学生。由于善于经营,“聚成堂”的生意很红火。
  “我是张仕秋的儿媳妇,丈夫叫张文良。到了‘聚成堂’的第二代,主要是由我丈夫、丈夫的大哥张文光两人操持店务。”
  原南后街96号,就是“聚成堂”旧址。门前有片空地,“聚成堂”三个黑字就漆在白墙上,旁边还有“古今书籍、经史子集、名人字画……”等小字。入门后有个宽敞的天井,天井上安装着雨遮式的玻璃屋顶——这就是“玻璃天”。
  “我们家装‘玻璃天’是职业需求,一是防雨淋书,二是增加光线方便顾客看书。‘玻璃天’在解放前很稀罕!”
  除了卖课本,“聚成堂”里的古旧、珍奇书籍也是一大亮点,同时还兼营字画。梁依姆的老公张文良便是一位修补旧书的能手,他常常端把椅子坐在明亮的“玻璃天”下补书,安静而惬意。
  旧课本还能“循环使用”
  回忆人:第三代张家后人,张章平先生
  建国前,学生购买力有限,“聚成堂”里卖出的课本还可以回购,然后继续售给下一届学生。
  “当时有人收购旧书,然后把旧书转卖给‘聚成堂’。价格也相对低廉,为家境不好的学生提供方便。至于一些贵重的古旧书籍,像是我们家原先珍藏的宋版书,不是论本而是论‘页’买卖的!”
  抗战时期,南后街书店业曾经历过一次“经营寒冬”,一些小书店接踵倒闭,“聚成堂”靠着原先攒下的“底子”挺了过来。
  “公私合营时期,‘聚成堂’被国营的新华书店(古旧书店)合并。除了字帖等书,家里的不少藏书也被运到了古旧书店。我父亲张文良和伯父张文光则被安排去国营书店工作。老宅余存的藏书、字画——能装10多辆板车,在‘文革’中都被拉到东街口烧了。”
  老店今何在
  从张仕永、张仕秋算起,张家三代人都与书店业的时代变迁有关。第一代创业开私营书店,第二代转变为国营书店工人,而第三代中的张章平则接班在新华书店工作了30年。对于老店何去何从,张仕永、张仕秋两房的后人张章兴、张章霖、张章平等人都很关心。
  在老店邻居的心目中,“聚成堂”还代表了一种传统商道的魅力:好客、诚信、重情谊。“如果‘聚成堂’收进线装的明、清医书,都会及时通知我父亲郑元昌(中医)先去挑选、收藏。”老邻居郑子端说,“让这样的老书店消失了,太令人遗憾。”
  老店第三代的几位后人也认为,如果能在南后街上重开“聚成堂”,将会使南后街商道文化得以更翔实地再现。但目前“聚成堂”一无店二无书,恢复并非易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