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1859|回复: 5

八老舍

6

主题

12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
清气 发表于 2016-8-29 05: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一八老舍
saddie 2016-08-25 15:36:21 [url=]举报[/url]
阅读数:34201

严谨的八卦
既然这两天兴说老舍,我虽然没怎么吃过猪肉读过多少他的书,不过看一看猪跑搜一搜食评还是可以的,只不过我的关注点不太一样,死者为大这种事情给我死开去,我只汇总事实,至于那些无法证实的,就说一说几方面的传闻,诸位自有定论。(结尾附有部分参考资料及链接)
一、老舍是基督徒
严格地说,他至少曾是基督徒,并且从中受益良多(利益的益),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他1922年受洗(五四运动爆发在1919年),隶属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会,表现活跃,当过主任,并因为教会直接推荐(一说是因为教会关系)而得到英国教职;但去了英国之后教会活动就逐渐废弛,30年代后就再也没有了任何相关活动,也再也不自称基督徒。
以前有个相声,把老舍叫成老合,你别说还真是歪打正着,因为“舍”字舍掉了当中的“十”字,可不就是个“合”吗?
至于赴英之后为什么慢慢淡出了基督教,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相关的报道,或者阅读他在英国期间写的作品,比如《二马》,因为缺乏史料,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吧
二、维基百科上有这么一条: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国家状况,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句话的来源,因为《大明湖》书稿已经烧毁了,只有极少数人读过,他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共产党人形象呢?后来在老合杂文集《出口成章》的序言里找到了,是他自己写的。
在《月牙儿》的前身《大明湖》里,我居然描写了一位共产党员, 他是《月牙儿》中的女主角的继父。《大明湖》原稿只有徐调孚先生看过,不知他 还替我记得此节否?
《大明湖》书稿丢失后,他1935年写了一个浓缩版的中篇《月牙儿》,里面说到这个继父是无缘无故消失了,但跟没有一星半点的相关描述。
顺便提一句,《出口成章》的序言是1950年8月发表的,1949年的时候他刚从美国回来,之后一年左右没有落实职位,直到1950年5月当了文联主席。这样郭沫若(文联主席),茅盾(作协主席),老合和巴金(上海文联主席),都分到了果果,瓜分了文坛的权力。除了老合,其它三位一贯都是左派文人,只有老合给人一种下山摘桃子的感觉,所以也是最急于立功的。
再顺便说一句,在《出口成章》的序里,他交代了自己从右到左,从自由主义到革命主义的“心路历程”,考虑到他当时存在急于立功跟过去划清界线的可能,所以叙述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最典型的根据之一,就是他丝毫没有提到曾经对于他个人发展和文学发展很重要的教会经历。
所以我个人认为,他在49年以前跟左派文人是搭不上边的,最多有些批判现实的东西,《出口成章》里的叙述,是附会和站队。
三、他写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猫城记。
封面是这样的。

猫城记

你可能以为封面画家是在玩超现实主义,错了,他这是在写实,因为书里就是这么写的。
故事的梗概是:我开飞机不小心飞到了喵星球,跟喵星人玩了玩,发现她们好傻逼哦。
是的,就是这样,不信自己去找来看。
顺便说一句,《人猿星球》的原作小说是1963年出版的,老合1933年就出了这本“人喵星球”。
这里的喵星,就是影射中国,而这个喵星球流行的“大家夫司基”,是一种从外国传入猫国的类似平均主义、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被猫国人不明就里地滥加利用;他们还拜马祖大仙,影射马克思主义,猫国人认为所谓“马祖主义”是“打倒家长,打倒教员,恢复自由”。
打倒家长,打倒教员,恢复自由
打倒家长,打倒教员,恢复自由
重要的话说三遍。不知道他后来被打倒后,自杀前拿着毛主席诗词在太平湖边坐了一天,有没有想到过他当年写的马祖大仙?
四、关于老合是怎么在国际上出名的,又是怎么获邀去美国的
老合其实45年以前在国际上是没有什么名气的,改变他命运的是一次知识产权侵权事件。说白了就是,一个美国人Evan King,读了他的中文版骆驼祥子(发表于1936年),未经授权就把它翻译成了英文版,自己对情节做了些修改,尤其是结尾改成了大团圆,然后在美国出版,结果大火,所以老合就成了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的三个人之一。

骆驼祥子

一开始老合对英译本修改结局还是不爽的,但是因为是这个译本让他扬名立万,获邀赴美的,所以对译者还是尊重的,甚至还进一步合作让译者翻译了他的《离婚》,但后来在美国稳定了下来,并且发现《离婚》的译本又有改动,他不爽升级,跟译者闹掰了,要找人重译《离婚》,并且追索之前《骆驼祥子》的版权费,赛珍珠在这里面帮他跟出版社作了工作,究竟有没有闹到法庭不可考,反正最后确实拿到了骆驼祥子的一半版费,也重译了《离婚》,但原译者还是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离婚》译本,而且事实也证明确实比老合的正版口碑销量好。
Evan King这个人的料不多,但可查的资料显示这是个大牛,甚至是个传奇。Evan King是笔名,真名叫Robert Ward(罗伯特沃德),语言天才,中国通,都做过什么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骆驼祥子》他翻译得非常好,不但在当时成为畅销书,而且一直是经典,后来重译的几版都无法望其项背;另外还有一点几乎是确定的,如果不是他修改了《骆驼祥子》的结尾,契合了美国梦和战后重建的乐观主义精神,《骆驼祥子》这本书在美国是红不起来的,老舍也就去不了美国。
关于赴美这件事本身,先交代一下背景,当时苏联的宣传工作非常高效,二战一结束就邀请了左派文人郭沫若,茅盾和丁西林去苏联,回国以后各种社会主义好,美国也坐不住了,所以就选了三个名气不小的也不是很左的,请去美国想找回场子。大多数人都知道曹禺(代表戏剧界)和老合(代表文学界)获邀了,但其实还有第三个人,叶浅予(漫画家,代表艺术界)。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后来都回了国,跟左派访苏文人正好相反,这三个回来以后都是pia pia地打美国脸,最典型的莫过于叶浅予。
叶浅予是个不安分的人,美国人看出了这一点。在他去中国的美国领事馆办访美签证的时候,美国领事告诉他“我们美国不是样样都好,你可以不客气地挖我们的疮疤”。叶浅予果然没有客气,回国后即出版了在美的速写漫画集《天堂记》讽刺美国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先是在报纸上连载,一直连载到北平解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
清气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6: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看到这段文字,我是笑出声来的,笑的是美帝的天真💊,等到看完了叶浅予在解放后以及文革时候的悲惨遭遇,我那本该沉痛的嘴角,又不争气地裂开了,笑的是这些文人的自作聪明(这里请原谅我的刻薄):当讽刺成了一种本能,恐怕也只有头上被人打出一个血洞,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讽刺。“鲁迅如果活到文革会怎么样”,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叶浅予那样吧。

老舍回国后写了一篇《美国人的苦闷》,看了一下了无新意,无非就是痛斥美国社会的黑暗,唯一的亮点是,里面提到美国电台里除了“胰皂歌剧”就是“胰皂歌剧”,毫无严肃的评论。嗯,这个“胰皂”就是肥皂啦。

扯远了。总之对赴美这件事,老合是很殷切甚至急切的,为了尽快成行,他给在民国教育部里当司长的好友赵太侔拍了这样一封电报:

太侔先生:美政府约舍赴美一年讲中国现代文艺。此行对舍身体精神都裨益匪浅,务祈帮忙,请部中按出国讲学条例,从速批准,以便去请护照。磕头磕头!二月一日即可动身,故须从速办理。下月中即当入城,面肃一切。匆匆祝吉!弟 舍躬
时隔七十多年,隔着屏幕和文字,我都能听到那砰砰作响的磕头声和心跳声啊。

另外再提供一个细节,那就是赴美三人的归国时间:

曹禺:1947年1月提前回国
叶浅予:1947年10月按期回国(邀请讲学的时间就是一年)
老合:1949年12月延期回国,原本宣称待一年,结果待了近四年,一直待到了解放后
老合啊老合,你这想让人不觉得你是个摘桃子的机会主义者都难啊~

当然了,公平起见,这里要交代一个背景,前面我们说过老合跟帮他红了的译者翻脸,后来怕他再把自己写的四世同堂又译了去,把自己的正版译文比下去,就一边写第三部,一边张罗人翻译前两部,最后全三部英译本(其实是删节本,译者根本无法驾驭全本的翻译)1951年在国外出版,命名为《The Yellow Storm》(黄祸?),有意思的是,四世同堂第一部叫《惶惑》,是我一个人觉得这是巧合吗?

四世同堂英译本和译者四世同堂英译本和译者



《四世同堂》中文版的第一和第二部在45年以前就出版了,第三部写好后,在国内只出版了前面的一部分,后面有13章甚至都没人听说过它的存在,直到八几年看到了国外的英译版,才知道原来后面还有13章,所以就根据英译的删节本反译成了中文,才得以完整出版。

事实上,《四世同堂》能作为老合的代表作红起来,就是80年代出于特殊政治需要被捧红的,在那之前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还是国外,都没什么名气。所以说,一本书,有没有一个好的译者,是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作者本身还重要的。

姑且就把翻译和创作《四世同堂》作为老合推迟回国的一个合理原因吧,但出于小人之心,我还有两个疑问:

1、这本书写的是抗日,跟社会主义不搭界,在“全国人民一致反蒋”的时候,你一个人躲在美国写那个干嘛?而且第三部1948年中就写完了,你还呆在美国干什么?

2、抗日结束了,再把一本写抗日的事,翻译成英文版,并因此滞留美国,真的是爱国爱人民的表现吗?还是更有可能为自己的名利计呢?

为了支持以上这些小人之心,后来在文革批斗揭发老合的时候,还发生了以下的一幕:



作为一个撕逼界的晚辈,不得不说草老师这料爆得太有水准了,既有事实又有帽子,稳准狠,让你怎么回应都是打脸啊。而“我没有拿过美金?”,不巧,恰恰是最没有水平的一句回应。版权费就不说了,国务院邀请你去讲学是大大地有钱拿的,没拿过美金?康忙。

好了,去美国的事差不多说完了,啰嗦了这么多,接下来即将进入最精彩的八卦环节,XXOO那点事喽。

在开始这个环节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件被很多人忽略的小事。

曹禺和老合去美国都是一个人去的,虽然都结了婚。欧美的所有访问学者邀请都是包含对家眷的邀请的,曹禺当时婚姻已经破裂,因为现任妻子不肯离婚,所以事实上的妻子方瑞还没有名份,不能随行可以理解,可老合的原配胡絜青为什么没带上呢,而且一去就是四年呢?更何况这四年,是战火纷飞的四年。

顺便说一句,叶浅予是带了老婆戴爱莲去的。

即便1949年老合回了国,受到了亲切接见,他在北京还是住酒店,胡还是住重庆,过了一年多才接到北京来。

在完全有条件聚首的情况下,一家人分别近六年多,且完全不着急团圆,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家子未免也太酷了。

五、老舍的女人

相比之前我们说的曹禺和叶浅予,老合的女人是极少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原配胡絜青,另一个是“真爱”赵清阁。

原配胡絜青原配胡絜青



“真爱”赵清阁“真爱”赵清阁

先说原配,有人说两人是包办婚姻,但根据当时的描述来看,并不能算是包办,只是家长组织了相亲,看对眼了之后还是自己好上的,基本算自由恋爱,这点要澄清了。胡是个画家,不过49年以前没有任何作品,50年接到北京之后拜了齐白石为师,据说颇受器重,不过要是有个同事的老婆拜我为师,我多少也得给点面子不是。Anyway,也算大器晚成的画家了。

他们1931年结婚,后来搬去济南,六年间连续啪啪啪了三个娃;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老合跑武汉抗日去了,把老婆和三个孩子丢在了日占区的济南。当年胡带着三个孩子从日占区的济南搬去了日占区的北平,照顾老合的母亲,并且1942年给她母亲送了终。

老合到重庆之后,敬爱的周恩夹总理代表组织上给他发了个“秘书”赵清阁,两人公开同居。后来陪都迁去重庆,她俩也一起迁去,同居在重庆北碚。(大体情况如此,也有说两人是同居但并没有发生关系,是纯柏拉图式的就蹭蹭,对此我只能表示,万事皆有可能)

1943年胡给老合的母亲送了终之后,从日占区的北平辗转来到了重庆,听闻消息的时候老合正在青梅煮酒,吓掉筷子都掉了。(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一个叫老向的人主动从重庆跑到北平去,把母子接到重庆来的,然后想给老合一个惊喜;一是胡听闻老合在重庆风流,就豁出去了自己拼命跑到重庆去的;但两种说法里都提到了“筷子吓掉”这件事)磨叽了20天之后,赵清阁搬了出去,原配成功上位。

据说之后不久,赵清阁回到了上海,老合追到了上海,胡也追到了上海(这一段说法没有查到出处,只查到赵清阁是1945年10月去的上海,而老合是1945年2月从上海乘船去的美国)

但可以确认的是,在上海送老合去美国的,是赵,不是胡。

此后赵和老合一直在通信,赵晚年在上海,保留了当年跟老合来往的几十封书信,有时候还会拿出来示人。有不止一个看过信的人提到,老合曾经表示自己在南洋(一说新加坡,一说马来西亚)“有基础居留”,安顿不成问题,希望两人能去那里共同生活。但赵一直坚持老合先离婚,“解决了前案,则才可谈后案”。

1949年后,中共想劝老合回来,又是敬爱的周恩夹总理找到了赵清阁,让她给老合写了一封信,对促使老合下决心起了重要作用。

至于为什么老合回来之后,又没能得偿所愿,赵亲口说的下面这段话,可窥豹一斑:

这一天,赵清阁阿姨第一次开口和我谈到K先生。说:“我和K两个,都是爱惜自己羽毛的人。为国家,我用自己力量叫他回来。回来后,他既不肯失面子,又不肯放人(指‘断绝来往’),自私。我自己做人尊重,却始终遭受毁誉,一个悲剧。”
这里的K先生就是老合,这段回忆录前后所有其他人的首字母都是跟姓氏对得上的,除了这个K,我猜测应该是某种马赛克处理,至于为什么用K,不负责任猜测一下,老舍英文名是Colin,K可能是取了Colin的第一个音节。

总之就是又想爱,又要脸,结果还是觉得脸比较重要,虽然在我看来,这才是最不要脸的做法。

据说胡到了北京以后跟老合要钱,老合给了她二十根金条,希望解决两人的离婚问题,未遂。只是据说,不可考,但从经济可行性上来说,作为一个全美畅销书第一名的一半版权所有者,二十根金条还是出得起的。

基于以上事实,现在请大家试着站在原配胡,以及老合子女的角度,看待一下这场婚姻,这个丈夫和父亲,你应该就可以理解老合在被批斗得浑身是血,回家以后感受到的那种冰冷。

相比这种冰冷,想必浸在那太平湖的湖水里,还是非常温暖的吧...

最后一个小插曲,在搜索胡絜青青年时代照片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链接:http://www.99ys.com/zt/2013laoshe/2013laoshe.html,我封面那幅图就是跟那儿截的。



灰暗的底色和字体,右边写的是胡絜青,贴的却是赵清阁的照片,当中隔着的合照,却是原配本尊。

“我对他这个人,两点。一,佩服他的小说,学问。二,从个人来说,是不可爱的:患得患失,怕的要命,怕......”  —— 赵清阁
参考资料:

老合与基督教:http://exchristian.hk/forum/viewthread.php?tid=5260

老合与骆驼祥子译者的恩怨:http://info.3g.qq.com/g/index5/t ... 015016086&g_f=23748

老合与原配的婚姻:http://hsb.hsw.cn/2009-02/06/content_7228703.htm

老合的死与他的婚外恋:http://wlsw2006.blog.sohu.com/186300071.html

老合回国后写的《美国人的苦闷》:https://www.douban.com/note/193068169/

老合死前的十七年:http://history.sina.com.cn/myd/gcy/2014-11-10/1104107394.shtml

叶浅予其人:http://wap.kaiwind.com/culture/201507/26/t20150726_2660493.shtml

老合赴美始末:http://ctc.2windao.com:8888/sysf ... 07153532_C1602.html

老合之死的两种说法:http://view.news.qq.com/a/20160219/011206.htm

老合《四世同堂》的出口转内销:http://www.gmw.cn/01ds/1998-11/25/GB/226%5EDS508.htm

老合与赵清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d016cb0102wdz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
清气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6: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看到这段文字,我是笑出声来的,笑的是美帝的天真💊,等到看完了叶浅予在解放后以及文革时候的悲惨遭遇,我那本该沉痛的嘴角,又不争气地裂开了,笑的是这些文人的自作聪明(这里请原谅我的刻薄):当讽刺成了一种本能,恐怕也只有头上被人打出一个血洞,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讽刺。“鲁迅如果活到文革会怎么样”,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叶浅予那样吧。
老舍回国后写了一篇《美国人的苦闷》,看了一下了无新意,无非就是痛斥美国社会的黑暗,唯一的亮点是,里面提到美国电台里除了“胰皂歌剧”就是“胰皂歌剧”,毫无严肃的评论。嗯,这个“胰皂”就是肥皂啦。
扯远了。总之对赴美这件事,老合是很殷切甚至急切的,为了尽快成行,他给在民国教育部里当司长的好友赵太侔拍了这样一封电报:
太侔先生:美政府约舍赴美一年讲中国现代文艺。此行对舍身体精神都裨益匪浅,务祈帮忙,请部中按出国讲学条例,从速批准,以便去请护照。磕头磕头!二月一日即可动身,故须从速办理。下月中即当入城,面肃一切。匆匆祝吉!弟 舍躬
时隔七十多年,隔着屏幕和文字,我都能听到那砰砰作响的磕头声和心跳声啊。
另外再提供一个细节,那就是赴美三人的归国时间:
  • 曹禺:1947年1月提前回国
  • 叶浅予:1947年10月按期回国(邀请讲学的时间就是一年)
  • 老合:1949年12月延期回国,原本宣称待一年,结果待了近四年,一直待到了解放后
老合啊老合,你这想让人不觉得你是个摘桃子的机会主义者都难啊~
当然了,公平起见,这里要交代一个背景,前面我们说过老合跟帮他红了的译者翻脸,后来怕他再把自己写的四世同堂又译了去,把自己的正版译文比下去,就一边写第三部,一边张罗人翻译前两部,最后全三部英译本(其实是删节本,译者根本无法驾驭全本的翻译)1951年在国外出版,命名为《The Yellow Storm》(黄祸?),有意思的是,四世同堂第一部叫《惶惑》,是我一个人觉得这是巧合吗?

四世同堂英译本和译者


《四世同堂》中文版的第一和第二部在45年以前就出版了,第三部写好后,在国内只出版了前面的一部分,后面有13章甚至都没人听说过它的存在,直到八几年看到了国外的英译版,才知道原来后面还有13章,所以就根据英译的删节本反译成了中文,才得以完整出版。
事实上,《四世同堂》能作为老合的代表作红起来,就是80年代出于特殊政治需要被捧红的,在那之前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还是国外,都没什么名气。所以说,一本书,有没有一个好的译者,是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作者本身还重要的。
姑且就把翻译和创作《四世同堂》作为老合推迟回国的一个合理原因吧,但出于小人之心,我还有两个疑问:
1、这本书写的是抗日,跟社会主义不搭界,在“全国人民一致反蒋”的时候,你一个人躲在美国写那个干嘛?而且第三部1948年中就写完了,你还呆在美国干什么?
2、抗日结束了,再把一本写抗日的事,翻译成英文版,并因此滞留美国,真的是爱国爱人民的表现吗?还是更有可能为自己的名利计呢?
为了支持以上这些小人之心,后来在文革批斗揭发老合的时候,还发生了以下的一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
清气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6: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看到这段文字,我是笑出声来的,笑的是美帝的天真💊,等到看完了叶浅予在解放后以及文革时候的悲惨遭遇,我那本该沉痛的嘴角,又不争气地裂开了,笑的是这些文人的自作聪明(这里请原谅我的刻薄):当讽刺成了一种本能,恐怕也只有头上被人打出一个血洞,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讽刺。“鲁迅如果活到文革会怎么样”,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叶浅予那样吧。
老舍回国后写了一篇《美国人的苦闷》,看了一下了无新意,无非就是痛斥美国社会的黑暗,唯一的亮点是,里面提到美国电台里除了“胰皂歌剧”就是“胰皂歌剧”,毫无严肃的评论。嗯,这个“胰皂”就是肥皂啦。
扯远了。总之对赴美这件事,老合是很殷切甚至急切的,为了尽快成行,他给在民国教育部里当司长的好友赵太侔拍了这样一封电报:
太侔先生:美政府约舍赴美一年讲中国现代文艺。此行对舍身体精神都裨益匪浅,务祈帮忙,请部中按出国讲学条例,从速批准,以便去请护照。磕头磕头!二月一日即可动身,故须从速办理。下月中即当入城,面肃一切。匆匆祝吉!弟 舍躬
时隔七十多年,隔着屏幕和文字,我都能听到那砰砰作响的磕头声和心跳声啊。
另外再提供一个细节,那就是赴美三人的归国时间:
  • 曹禺:1947年1月提前回国
  • 叶浅予:1947年10月按期回国(邀请讲学的时间就是一年)
  • 老合:1949年12月延期回国,原本宣称待一年,结果待了近四年,一直待到了解放后
老合啊老合,你这想让人不觉得你是个摘桃子的机会主义者都难啊~
当然了,公平起见,这里要交代一个背景,前面我们说过老合跟帮他红了的译者翻脸,后来怕他再把自己写的四世同堂又译了去,把自己的正版译文比下去,就一边写第三部,一边张罗人翻译前两部,最后全三部英译本(其实是删节本,译者根本无法驾驭全本的翻译)1951年在国外出版,命名为《The Yellow Storm》(黄祸?),有意思的是,四世同堂第一部叫《惶惑》,是我一个人觉得这是巧合吗?

四世同堂英译本和译者


《四世同堂》中文版的第一和第二部在45年以前就出版了,第三部写好后,在国内只出版了前面的一部分,后面有13章甚至都没人听说过它的存在,直到八几年看到了国外的英译版,才知道原来后面还有13章,所以就根据英译的删节本反译成了中文,才得以完整出版。
事实上,《四世同堂》能作为老合的代表作红起来,就是80年代出于特殊政治需要被捧红的,在那之前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还是国外,都没什么名气。所以说,一本书,有没有一个好的译者,是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作者本身还重要的。
姑且就把翻译和创作《四世同堂》作为老合推迟回国的一个合理原因吧,但出于小人之心,我还有两个疑问:
1、这本书写的是抗日,跟社会主义不搭界,在“全国人民一致反蒋”的时候,你一个人躲在美国写那个干嘛?而且第三部1948年中就写完了,你还呆在美国干什么?
2、抗日结束了,再把一本写抗日的事,翻译成英文版,并因此滞留美国,真的是爱国爱人民的表现吗?还是更有可能为自己的名利计呢?
为了支持以上这些小人之心,后来在文革批斗揭发老合的时候,还发生了以下的一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主题

117

帖子

1044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44
油印本 发表于 2016-8-29 06: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撕逼界的晚辈,不得不说​草老师这料爆得太有水准了,既有事实又有帽子,稳准狠,让你怎么回应都是打脸啊。而“我没有拿过美金?”,不巧,恰恰是最没有水平的一句回应。版权费就不说了,国务院邀请你去讲学是大大地有钱拿的,没拿过美金?康忙。

好了,去美国的事差不多说完了,啰嗦了这么多,接下来即将进入最精彩的八卦环节,XXOO那点事喽。

在开始这个环节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件被很多人忽略的小事。

​曹禺和老合去美国都是一个人去的,虽然都结了婚。欧美的所有访问学者邀请都是包含对家眷的邀请的,曹禺当时婚姻已经破裂,因为现任妻子不肯离婚,所以事实上的妻子方瑞还没有名份,不能随行可以理解,可老合的原配胡絜青为什么没带上呢,而且一去就是四年呢?更何况这四年,是战火纷飞的四年。

顺便说一句,叶浅予是带了老婆戴爱莲去的。

即便1949年老合回了国,受到了亲切接见,他在北京还是住酒店,胡还是住重庆,过了一年多才接到北京来。

在完全有条件聚首的情况下,一家人分别近六年多,且完全不着急团圆,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家子未免也太酷了。

五、老舍的女人

相比之前我们说的曹禺和叶浅予,老合的女人是极少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原配胡絜青,另一个是“真爱”赵清阁。

原配胡絜青原配胡絜青



“真爱”赵清阁“真爱”赵清阁

先说原配,有人说两人是包办婚姻,但根据当时的描述来看,并不能算是包办,只是家长组织了相亲,看对眼了之后还是自己好上的,基本算自由恋爱,这点要澄清了。胡是个画家,不过49年以前没有任何作品,50年接到北京之后拜了齐白石为师,据说颇受器重,不过要是有个同事的老婆拜我为师,我多少也得给点面子不是。Anyway,也算大器晚成的画家了。

他们1931年结婚,后来搬去济南,六年间连续啪啪啪了三个娃;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老合跑武汉抗日去了,把老婆和三个孩子丢在了日占区的济南。当年胡带着三个孩子从日占区的济南搬去了日占区的北平,照顾老合的母亲,并且1942年给她母亲送了终。

老合到重庆之后,敬爱的周恩夹总理代表组织上给他发了个“秘书”赵清阁,两人公开同居。后来陪都迁去重庆,她俩也一起迁去,同居在重庆北碚。(大体情况如此,也有说两人是同居但并没有发生关系,是纯柏拉图式的就蹭蹭,对此我只能表示,万事皆有可能)

1943年胡给老合的母亲送了终之后,从日占区的北平辗转来到了重庆,听闻消息的时候老合正在青梅煮酒,吓掉筷子都掉了。(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一个叫老向的人主动从重庆跑到北平去,把母子接到重庆来的,然后想给老合一个惊喜;一是胡听闻老合在重庆风流,就豁出去了自己拼命跑到重庆去的;但两种说法里都提到了“筷子吓掉”这件事)磨叽了20天之后,赵清阁搬了出去,原配成功上位。

据说之后不久,赵清阁回到了上海,老合追到了上海,胡也追到了上海(这一段说法没有查到出处,只查到赵清阁是1945年10月去的上海,而老合是1945年2月从上海乘船去的美国)

但可以确认的是,在上海送老合去美国的,是赵,不是胡。

此后赵和老合一直在通信,赵晚年在上海,保留了当年跟老合来往的几十封书信,有时候还会拿出来示人。有不止一个看过信的人提到,老合曾经表示自己在南洋(一说新加坡,一说马来西亚)“有基础居留”,安顿不成问题,希望两人能去那里共同生活。但赵一直坚持老合先离婚,“解决了前案,则才可谈后案”。

1949年后,中共想劝老合回来,又是敬爱的周恩夹总理找到了赵清阁,让她给老合写了一封信,对促使老合下决心起了重要作用。

至于为什么老合回来之后,又没能得偿所愿,赵亲口说的下面这段话,可窥豹一斑:

这一天,赵清阁阿姨第一次开口和我谈到K先生。说:“我和K两个,都是爱惜自己羽毛的人。为国家,我用自己力量叫他回来。回来后,他既不肯失面子,又不肯放人(指‘断绝来往’),自私。我自己做人尊重,却始终遭受毁誉,一个悲剧。”
这里的K先生就是老合,这段回忆录前后所有其他人的首字母都是跟姓氏对得上的,除了这个K,我猜测应该是某种马赛克处理,至于为什么用K,不负责任猜测一下,老舍英文名是Colin,K可能是取了Colin的第一个音节。

总之就是又想爱,又要脸,结果还是觉得脸比较重要,虽然在我看来,这才是最不要脸的做法。

据说胡到了北京以后跟老合要钱,老合给了她二十根金条,希望解决两人的离婚问题,未遂。只是据说,不可考,但从经济可行性上来说,作为一个全美畅销书第一名的一半版权所有者,二十根金条还是出得起的。

基于以上事实,现在请大家试着站在原配胡,以及老合子女的角度,看待一下这场婚姻,这个丈夫和父亲,你应该就可以理解老合在被批斗得浑身是血,回家以后感受到的那种冰冷。

相比这种冰冷,想必浸在那太平湖的湖水里,还是非常温暖的吧...

最后一个小插曲,在搜索胡絜青青年时代照片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链接:http://www.99ys.com/zt/2013laoshe/2013laoshe.html,我封面那幅图就是跟那儿截的。



灰暗的底色和字体,​右边写的是胡絜青,贴的却是赵清阁的照片,当中隔着的合照,却是原配本尊。

“我对他这个人,两点。一,佩服他的小说,学问。二,从个人来说,是不可爱的:患得患失,怕的要命,怕......”  —— 赵清阁
参考资料:

老合与基督教:http://exchristian.hk/forum/viewthread.php?tid=5260

老合与骆驼祥子译者的恩怨:http://info.3g.qq.com/g/index5/t ... 015016086&g_f=23748

老合与原配的婚姻:http://hsb.hsw.cn/2009-02/06/content_7228703.htm

老合的死与他的婚外恋:http://wlsw2006.blog.sohu.com/186300071.html

老合回国后写的《美国人的苦闷》:https://www.douban.com/note/193068169/

老合死前的十七年:http://history.sina.com.cn/myd/gcy/2014-11-10/1104107394.shtml

叶浅予其人:http://wap.kaiwind.com/culture/201507/26/t20150726_2660493.shtml

老合赴美始末:http://ctc.2windao.com:8888/sysf ... 07153532_C1602.html

老合之死的两种说法:http://view.news.qq.com/a/20160219/011206.htm

老合《四世同堂》的出口转内销:http://www.gmw.cn/01ds/1998-11/25/GB/226%5EDS508.htm

老合与赵清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d016cb0102wdz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
清气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06: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八老舍

老实说看到这段文字,我是笑出声来的,笑的是美帝的天真💊,等到看完了叶浅予在解放后以及文革时候的悲惨遭遇,我那本该沉痛的嘴角,又不争气地裂开了,笑的是这些文人的自作聪明(这里请原谅我的刻薄):当讽刺成了一种本能,恐怕也只有头上被人打出一个血洞,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讽刺。“鲁迅如果活到文革会怎么样”,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叶浅予那样吧。
老舍回国后写了一篇《美国人的苦闷》,看了一下了无新意,无非就是痛斥美国社会的黑暗,唯一的亮点是,里面提到美国电台里除了“胰皂歌剧”就是“胰皂歌剧”,毫无严肃的评论。嗯,这个“胰皂”就是肥皂啦。
扯远了。总之对赴美这件事,老合是很殷切甚至急切的,为了尽快成行,他给在民国教育部里当司长的好友赵太侔拍了这样一封电报:
太侔先生:美政府约舍赴美一年讲中国现代文艺。此行对舍身体精神都裨益匪浅,务祈帮忙,请部中按出国讲学条例,从速批准,以便去请护照。磕头磕头!二月一日即可动身,故须从速办理。下月中即当入城,面肃一切。匆匆祝吉!弟 舍躬
时隔七十多年,隔着屏幕和文字,我都能听到那砰砰作响的磕头声和心跳声啊。
另外再提供一个细节,那就是赴美三人的归国时间:
  • 曹禺:1947年1月提前回国
  • 叶浅予:1947年10月按期回国(邀请讲学的时间就是一年)
  • 老合:1949年12月延期回国,原本宣称待一年,结果待了近四年,一直待到了解放后
老合啊老合,你这想让人不觉得你是个摘桃子的机会主义者都难啊~
当然了,公平起见,这里要交代一个背景,前面我们说过老合跟帮他红了的译者翻脸,后来怕他再把自己写的四世同堂又译了去,把自己的正版译文比下去,就一边写第三部,一边张罗人翻译前两部,最后全三部英译本(其实是删节本,译者根本无法驾驭全本的翻译)1951年在国外出版,命名为《The Yellow Storm》(黄祸?),有意思的是,四世同堂第一部叫《惶惑》,是我一个人觉得这是巧合吗?

四世同堂英译本和译者


《四世同堂》中文版的第一和第二部在45年以前就出版了,第三部写好后,在国内只出版了前面的一部分,后面有13章甚至都没人听说过它的存在,直到八几年看到了国外的英译版,才知道原来后面还有13章,所以就根据英译的删节本反译成了中文,才得以完整出版。
事实上,《四世同堂》能作为老合的代表作红起来,就是80年代出于特殊政治需要被捧红的,在那之前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还是国外,都没什么名气。所以说,一本书,有没有一个好的译者,是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作者本身还重要的。
姑且就把翻译和创作《四世同堂》作为老合推迟回国的一个合理原因吧,但出于小人之心,我还有两个疑问:
1、这本书写的是抗日,跟社会主义不搭界,在“全国人民一致反蒋”的时候,你一个人躲在美国写那个干嘛?而且第三部1948年中就写完了,你还呆在美国干什么?
2、抗日结束了,再把一本写抗日的事,翻译成英文版,并因此滞留美国,真的是爱国爱人民的表现吗?还是更有可能为自己的名利计呢?
为了支持以上这些小人之心,后来在文革批斗揭发老合的时候,还发生了以下的一幕:


作为一个撕逼界的晚辈,不得不说草老师这料爆得太有水准了,既有事实又有帽子,稳准狠,让你怎么回应都是打脸啊。而“我没有拿过美金?”,不巧,恰恰是最没有水平的一句回应。版权费就不说了,国务院邀请你去讲学是大大地有钱拿的,没拿过美金?康忙。
好了,去美国的事差不多说完了,啰嗦了这么多,接下来即将进入最精彩的八卦环节,XXOO那点事喽。
在开始这个环节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件被很多人忽略的小事。
曹禺和老合去美国都是一个人去的,虽然都结了婚。欧美的所有访问学者邀请都是包含对家眷的邀请的,曹禺当时婚姻已经破裂,因为现任妻子不肯离婚,所以事实上的妻子方瑞还没有名份,不能随行可以理解,可老合的原配胡絜青为什么没带上呢,而且一去就是四年呢?更何况这四年,是战火纷飞的四年。
顺便说一句,叶浅予是带了老婆戴爱莲去的。
即便1949年老合回了国,受到了亲切接见,他在北京还是住酒店,胡还是住重庆,过了一年多才接到北京来。
在完全有条件聚首的情况下,一家人分别近六年多,且完全不着急团圆,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家子未免也太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