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673|回复: 2

[转载]石头收藏知识

44

主题

48

帖子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2
品一品 发表于 2015-2-20 09: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奇石的雅称

  自古以来,人们对室内陈设的天然石质艺术品其称不一,略作觅集,就有“怪石"、“异石,、“奇石"、“文石"、“采石"、“美石"、 “巧石"、“供石"、“贡石"、“石供"、“石玩"、“雅石"、“艺石"、“珍 石"、“灵石,、“欣赏石"、“观赏石等十七种。在国外,又有称“石"、“水石"的。下面将其名称由来作些简要的介绍:
  ·怪石。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 〈禹贡·青州〉:“岱默丝、泉、铅、松、怪石。"〈注〉云:“岱山(泰山) 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怪石当时是作为进贡物品之一的。什么是“怪石”?后人解释:“怪,异。好石似玉者。”(汉孔安国〈尚 书·传〉)它的用途,一是“以为器用之饰",一是“以为玩好也"。正因有这个渊源,后人就屡有称“怪石"者,且对怪石的形容也渐趋明确,如宋代赵希鹊的〈洞天清录·怪石辨〉有叙述:“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曲曲耸秀嵌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 石头收藏
  ·异石。最早见之于〈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多聚异石,妙极山水。"〈新增格古要论〉则专有〈异石论〉,谈各地出产之奇石。 奇石与怪石同义,不过,有时更突出石之怪异状态。〈洞天清 录趴在“怪石有水自由一条中介绍:“绍兴士大夫家有异石,起峰,峰之趾有一穴,中有水,应潮自生,以自供砚漓,嘉定间,越师以重价得之二"〈续墨客挥犀〉也披露异石藏事,说:“朝仪李芬好 奇,有异石,高二尺,嵌空可爱,每日在未时即有气出石穴中,若烟云之状,依候俊之,万不差一,因目之为未石。 石头收藏
  ·奇石。这是古代的论石著述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名词。 唐武宗时著名的嗜石宰相李德裕就写有〈题奇石〉诗多首,其一云:“蕴玉抱清晖,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宋 史·外戚传〉载,宋真宗时,驹马李遵局官至镇国军节度使,“所 居第,园池冠京城,嗜奇石,募人载送,有自千里至者,构堂引水, 环以佳木。"又,元陆友的〈研北杂志〉也说,当时有一士子张糖岩 “好蓄奇石"。直到明清时代,仍经常这样称呼,如明人〈春明梦余录〉曰:“古云山秀,米太仆万钟之居也。太仆好奇石,蓄石其中。 石头收藏
  ·文石。战国后期的〈山海经〉,提到出产文石的名山对八-九处之多。所谓文石,指有纹理、可赏玩的石块,与如今所称,比如后文将提到的“博山文石,,含意不尽相同。 石头收藏
  ·采石。这也是〈山海经〉首创的称呼。〈山海经·西山经〉: “现山,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晋郭瑛〈注〉曰:“采石,石有采色者。"民国初年,章鸿钊在〈石雅〉一书中评道:“采石以多色著,而异乎文石之以多文著者也。"如果既色彩鲜丽又纹理宛然,则更佳。〈山海经·中山经〉:“休舆之山,其上有石焉, 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鸦卵。"如今,台湾有称采石者,与〈山海经〉中所提及的含意有所不同,乃指包容较宽的奇石。 石头收藏
  ·美石。首见于〈山海经〉。其〈东山经〉云:“独山其下多美石。"唐郑惟忠〈古石赋〉称:“博望侯周游天下,历览山川,寻长河于异域,得美石而献汉武帝。"至于形状色泽如何,均不得其详。 苏轼亦曾用过此称谓,其《怪石供》云:“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石头收藏
  ·巧石。奇石的别称,称者不多。唐李德裕败落后,丹阳郡王李守节得其名园平泉庄,“发土得巧石,前后几千块,多有骇世 者。"(见〈素园石谱〉)叉,宋陶谷所撰〈清异录〉也记载道:契丹东丹王突,买巧石数峰,目为‘空青府'。 石头收藏
  ·绪石。唐人冯费左〈记事珠〉中写道:“王维以黄瓷斗贮兰 惠,养以绪石,累年弥盛。"绪石,乃有缔丽花纹之石也。 石头收藏
  ·供石。石供。在苏东坡的赏石名篇〈怪石供〉、〈后怪石供〉 中,首次提出了以石为供的概念,后世遂有“供石,、“石供之称。 但后人通常称的“供石",一般有较大体量,安置于座架或瓷盘上,与〈怪石供〉中的江中小卵石是有所区别的。
  ·贡石。尚未见古籍记载,可能是因为上古时怪石为贡品,或者与北宋末年花石纲有关,现极少有人如此称呼。 主于艺石、珍石、灵石、石玩、欣赏石、观赏石等,则是现代赏石家提出来的,特别是“观赏石"这一概念,已由当今赏石界权威人士正式提出,显得格外有分量。
·雅石。这是由台湾赏石家林岳宗提出的。他认为,赏石,不仅是观赏其外表的奇、怪、色彩,更应该共赏诗情画意般优雅的意境,才能体会赏石的奥妙,所以提出“雅石"之称(见台湾树石艺术学会出版的〈树石艺术〉1970年第2期)。现在,这一名称在台湾使用很广泛,台湾出版的书籍有称为〈雅石铭品〉者,出版的刊物也有称为〈闲谈雅石〉者。
  ·寿石。在韩国,以岩石的生命是永恒为由,且“寿"有长寿之意,故将奇石称之为“寿石",它所包涵的范围与奇石相近
  ·水石。日本赏石界将室内观赏石分为两类,一类称作“装饰石,包括色彩石、图案石、抽象石等;一类称作“水石",包括山水景石、形象石(如茅舍型、罗汉型、鸟兽型等等)。日本的奇石展览往往称作‘水石展"。
  综合以上介绍内容,可见在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所取的众多雅称中,“奇石"于古籍中使用的频率很高,而且这个称呼在现今大陆赏石界也基本得到认同,东南亚许多国家,如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也多这样称呼。人类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的认识与研究,发展到今天,总应该对它有一个总的称呼。“奇石" 作为对天然形成的观赏石的一个总的名称,想来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本书介绍产于中国的室内供观赏用的自然石,也就用“华夏奇石"这个词作为书名。 其实,“怪,、“异"、“奇"这三个字,都有“罕见、特殊"的意思。 “供石"、“文石"、“采石"、“美石"、“雅石"等,代表的观赏面有限。 观赏石"之称,其客观容量还包括工艺石在内。尽管如此,这些 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域所出现的众多雅称,总是从某一个审美角 度出发而命名出来的,因此有它的个性,有时代的、地域的特征, 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如果有兴趣的话,也不妨作些研究。  石头收藏

·奇石的分类

  奇石的分类,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 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约而言之如下:
  (一)依采拾的地域,可以分为山石、平原石、溪河石、海石 四大类。
  (二)依欣赏的目光,可以分为景观石、象形石、抽象石、图 案石、纹理石、生物化石等类。
  (三)依石态所呈现的主题,可以分为具象与抽象两大类, 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写实派和写意派。
  (四)依体量及陈列的方式,可以分为供石、雨花石(及其他 适宜供养水中观赏的卵石)、生物化石等三大类。

·奇石的界定

  关于奇石界定的范围,近年来观赏石界争议较多,综合起来,有代表性的大致为以下三种看法:
  1.认为由自然的内外营力作用于地壳而形成的石头,大至奇峰奇岩,小至盈寸卵石,都可能被视之为奇石。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玲珑小巧的身姿,神情逼真的形状,优美传奇的故事,独具一格的位置而为世人所注目。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如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承德的棒槌峰、黄山的猴子石、张家界的金鞭崖、云南的石林,以及北京八达岭的望京石、广东新会的比石、杭州的三生石、广州的九耀石、北戴河的对语石、浙江诸暨的 洗纱石、河北到县的悬空石,都可称之为奇石。
  2.认为奇石主要是指有观赏价值的石质艺术品,包括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生物化石、纪念石、盆景石、工艺石、文房石等。体量上有大中小之分。它们以奇特的造型,美丽的色彩及花纹,细腻的质地,产量又比较稀少而受到人们喜爱。
  3.认为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以自然形成,毫无人为雕琢造型或修饰为基本原则,仅限于在室内观赏,并易于收藏。
  这三种看法承认奇石必须有艺术美,可以说各有所长。第一种看法强调的是大自然的造化与人文艺术的结合性,但是它将奇石的范畴定得过于宽泛,与人文景观混淆了起来,所以大多数赏石家难以接受。第二种看法比较全面,然而它把需要人为雕琢加工的盆景石、工艺石、文房石都包容在内,对此,崇尚天然的一派就不能接受了。而且确实有与工艺品混淆的倾向。第三种看法强调的是天然性与收藏性,但对奇石所包容的范围限定得过于狭窄,也不免有局促之感。 按照自古及今的传统观念,比照如今东方文化圈层所大致能共同接受的意见,能称之为奇石的,应当是经过大自然洗炼而天然形成的石质艺术品,它具有独特的形态、色质4纹理,并且易于搬迁和收藏。按照这样的界定,以各类石种为原料、靠人工雕琢加工成形的石雕、石刻、印章、砚台、宝石、首饰等工艺美术品就不能称为奇石。某些生物化石、陨石等,因其非人为所为而又具一定的观赏价值,则属奇石之列。
  上面所说的自然奇石在观赏及应用上了自古以来就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为造园点缀用的奇石,形体一般比较大;园林工程 中的堆山叠石、散石点缀等均属此类。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 的皱云峰、北京中山公园的青莲朵,就是宋代遗存至今的大型奇石。另一类为室内陈列或几案摆设用的奇石,形体一般较小,并且更为精美别致,同时还配有与主体自然奇石相适应的盆盘架 座之类的附属物,这类奇石可视之为石玩,其艺术价值、收藏价 值往往可与文物古玩相提并论。本书论述、鉴赏的对象,主要是室内摆设的奇石,即石玩。石头收藏
一、观赏石种类与欣赏

1、太湖石。

  太湖石。又称贡石,久负盛名,它是一种被溶蚀后的石灰岩,以长江三角洲太湖地区的岩石为最佳。"漏、瘦、透、皱"几大特色是对太湖石的要求。

2、大理石。

  大理石既是一种建筑材料,又是很好的观赏石,它是一种变质岩石。大理石品种主要有云石、东北绿石和曲纹玉。

3、齐安石。

  产于湖北,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纹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4、菊花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48

帖子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2
品一品  楼主| 发表于 2015-2-20 10: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菊花石是生长在280万年前早二迭世下部地层中的一种天然岩石。它是由天然的天青石(SrSO2)或异质同象的方解石(CaCO3)矿物构成花瓣,花瓣呈放射状对称分布组成白色花朵;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黑色燧石(SiO2)构成花蕊,活似天工制做之怒放盛开的菊花,故名菊花石。菊花石周围的基质岩石为灰岩或硅质砾石灰岩,灰岩中偶尔含有蜓类、蜿足类汉珊瑚化石,给菊花石增添了生命活力。菊花花瓣为多层状,具立体感。花朵大小不一,最大者直径30厘米,最小者3厘米,一般10厘米左右。花形各异,有绣球状、凤尾状、蝴蝶状等。白色晶莹的菊花,陪衬黑色基质岩石的底色,黑白分明,古色古香,偶尔点缀几个古生物化石,更显得生动奇特,故采来未加工的标本就颇受观赏石收藏家们的青睐,因它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美丽的图画;若以它精工雕琢成工艺品,更是锦上添花,精美绝伦。

  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发现有关菊花石的报导。我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出产菊花石的国家。我国湖南浏阳在3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种珍稀的工艺原料,直至现在开发利用,是我国最早开发、雕琢菊花石的工艺品基地。1977年陕西地质工作者在陕西南部首次发现了与浏阳相同类型的菊花石原料,从此我国有了第二个菊花石原料基地。我国菊花石早已名扬四海,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评为"全球第一"美称,荣获金奖。 石头收藏

5、雨花石。

  雨花石最负盛名。历史上,雨花石就曾为人珍爱过。据说,宋代大诗人苏轼(东坡)最赏玩雨花石的鼻祖。苏东坡曾在齐安河上用饼换取小孩拾到的五彩石,回家后放在铜盆蓄养。由于东坡先生的倡导,觅石、购石、咏石成为长盛不衰的风尚,雨花石成为文人雅士不可缺少的玩物。明代著名书画家米万种任六合县县令时发现雨花石的玲珑可爱,自出高价,广收奇石,于是采石、卖石、藏石之风又盛。当时,不但文人雅士,即便是老百姓也卷了进去,六合出现了雨花石集市,卖石者往来六合、南京一带。陈继儒记载道:"甲午八月,游秣陵〈南京〉,贾客以白瓷盎贮五色石以售之,索价甚高。"

  雨花石之美即美在质、色、形、纹的有机统一,世界上诸种观赏石以此四者比较,没有能超过雨花石的。质,是指雨花石的质地。雨花石属石英的隐晶质,坚硬细腻,晶莹可爱。《六合志.石圃》中说雨花石"质超于玉"。

  色,指雨花石的色彩。其色彩丰富,在七彩之外。明代陈贞慧写雨花石的色彩:"猩红黛绿,云桡不一。或为羊脂玉,或为蜀川锦,成为婴鹉紫,或为僧眼碧,或为鹅黄。朱者如美人睡痕,黑者如山猿怪瘿。文彩陆离,虽珊珠堆盘,琥珀映觞,无以加是。"

  形,指雨花石的形状。已故著名藏石家张轮远云:"癖石之收藏家,常以石之面积大小轻重及其形状,分门别类而列之,颇足以助灵岩石之美观。"

  纹,指雨花石的纹路。张轮远云:"文者,由于石质之表面,成其蕴藏。于视力可及之外,因点线交错,或众彩六合,或突起不平,且含有自然之规则,而成也。质言之,即石之文,皆有自然之规则。"各种形状的纹路同各式的色块交织,形成了诸种画面,令人叫绝。
由于上述四者,雨花石在诸种观赏石中"出类拔萃",独占鳌头。

二、 名石种类与欣赏

1、鸡血石(点击看图)。

  鸡血石为印材中的霸主,价值不低度于田黄石。鸡血石要求血色要活,红色处于其它颜色的地儿当中,要结合得界限,要像"渐融"的一样。其次红色要艳、要正、浅色不行,发暗要发褐也不行。再次,血色成片状,不能成点散状或线状、条状、最主要要求鸡血石地子温润无杂质,色纯净而柔和。最后是"藕纷地"、"芥麦地"或"牛角冻。"

2、田黄石。

  田黄石是目前印材中的珍稀、绝品石种。此石属叶蜡石,产自福建省州市寿山乡1000年前即有开采。至明、清两代。田黄石更称名于世。成为历朝帝王、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竞相搜求的宝物。相传,清初皇帝祭天,神案上每每要供上一方田黄石,寓其"福(福建)、寿(寿山)、皇(田黄)"吉祥之意。田黄石产在寿山溪涧旁的水田里,因其不像其他石种那样,可形成矿脉,往往是当地农民在耕田、掘地时偶尔得之,所以产量绝少。据1983年12月9日《羊城晚报》载,寿山乡几位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偶然挖到一块状如"蛤肉"、色似枇杷、质感细腻滑润、重达4.3斤的特大田黄石(按:田黄石以两计算大小,够两即为成材,超过1斤以上即为"田黄王"),实属价值无量的稀世之宝。历来鉴别石料以其"细、洁、润、腻、温、凝"石之"六德"为标准。在鉴别田黄石时,往往还要观其色泽。田黄石有桔皮黄,枇杷黄,鸡油黄、黄金黄、熟粟黄等色别,尤以桔皮黄为上品。此外,还有田白、田红、田黑、田绿数种。因田黄石弥足珍贵,历来不少古董商人及文物贩子,以各种黄石稍事加工而充之,殊不知田黄石存在着一种他石的没有的特征,即半透明状的石肌里,隐现萝卜纹,亦或叫"瓜瓤纹",其色外浓而淡,间有红色水格纹,故有"无纹不成田"、"无格不称田"之说。

3、艾叶绿。

  产于福建、浙江、辽宁、石色如同艾叶般翠绿。艾叶绿是名贵上品,除质地温透精绝外,它的颜色更是浓艳鲜嫩,翠绿无比。辽宁产的艾叶绿是"最上品"。

4、青田石。

  产于浙江青田县。青田石的石性石质和寿山石不大相同。青田石是青色为基色主调,寿山石则红、黄、白数种颜色并存。青田石的名品有灯光冻、鱼脑冻、酱油冻、风门青、不景冻、薄荷冻、田墨、田白等。
一、石品的高下优劣

  供石的高下优劣可以按照一定的评介标准来衡量。这里, 既有统一而概括的普遍标准,也有按不同类别、不同石种进行同类对比的分类标准。无论普遍标准还是分类标准,都应包括科学、艺术两大因素,这是缺一不可的。同时,由于各石种的形、色、质、纹等观赏要素和理化性质互不相同,风格各异,因而它们的欣赏重点和审美标准也有所区别,我们评品单个供石时也尤其需要注意。
我们还必须记住,奇石毕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即所谓“大匠能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于巧”也。

  (一)完整度。

  指供石的整体造型是否完美,花纹图案是否完整,有没有多余或缺失的部分,以及色彩搭配是否合理,石肌、石肤是否自然完整,有没有破绽。
供石一般不允许切割加工,须尽量保持它天然的体态,如有人为雕琢造型或修饰者,则属于石雕艺术。有的赏石家要求极为严格,连切底行为也不允许,认为底部的安定只能由底座来加以调节。不过,一些石种,比如英石,若不切底,就无法取材。所以切底行为不能一概而论。
在评介一块供石之前,先要从上下、前后、左右仔细端详它的完整度,若有明显缺陷,则应弃而不取。特别要注意有否断损;有的供石断损后进行粘合,则在粘合处留有痕迹。

  (二)造型。

  指供石的形状,这是具象类供石与抽象类供石首先要评介的内容。
  “皱、瘦、漏、透、丑、秀、奇”是评介太湖石、灵璧石、英石、墨湖石及其他类似石种的外形的重要因素。凡以上七要素皆备, 其造型必美。
  皱。石肌表面波浪起伏,变化有致,有褶有曲,带有历尽沧桑的风霜感。(“皱”,还指石肤之纹理,详后。)
  瘦。形体应避免臃肿,骨架应坚实又能娴娜多姿,轮廓清晰明了。
  漏。在起伏的曲线中,凹凸明显,似有洞穴,富有深意。
  透。空灵剔透,玲珑可人,以有大小不等的穿洞为标志,能显示出背景的无垠,令人遐想。
  丑。较为抽象的概念,全在于选石、赏石时自己领悟,“化腐朽为神奇”。庄子在战国时代即提出把美、丑、怪合于一辙的“正美”,以图“道通为一”。后世苏东坡、郑板桥又提出了“丑石观”。其意义在于,千万不要以欣赏美女的情调来赏石,要超凡脱俗。
  秀。与“丑”看似矛盾,实为对立统一。强调的是鲜明生动,灵秀飘逸,雅致可人,避免蛮横霸气。
奇。造型为同类石种中少见,令人过目不忘,个性极其独特。
  灵璧石、英石、博山文石、红河石及其他许多石种都有自然景观石。在“供石的分类”一节中,已大致介绍了自然景观石的各种形态。凡与所述难以吻合者,不能列入上品。上品自然景观石还应符合下列两个条件:雄与稳。
雄。指气势不凡,或雄浑壮观,或挺拔有力。
  稳。前后左右比例匀称,符合某一景观自然天成的状态。同时,底座要稳定,安如泰山,不能给人一种不安定感觉。
  各个石种都有抽象石,且所占比例很高。评介它们的造型是否优美,太湖石等是以“七要素”来品评的,而有些石种,如红河石、河洛石、黄河石、回江石等,则以其点、线、面的结合是否完满来评介。在抽象石中,往往有一处是注目的焦点,此点的延伸,便是线,定向延伸是直线,变向延伸是曲线。供石是一种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品。在三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形是面构成的体,线则附于形体的边界而变化。当点、线、面构成的抽象石形体表现得流畅,或显得静穆,或显得富有动感时,便具有美感。至于其高下,则应就一块具体的石头进行评介。
  黄河石、殴江石等卵石中也有具象石,如形态生动,也十分珍贵。赏石家李维信在《奇妙的观赏石》一文中曾介绍过一块扁圆卵石:“一头大一头小,由于差异风化,把夹层的黑色石显示出来,形成一个顽皮的猴头,那大而圆的黑眼睛,高而宽的前额及眉骨,直而长的鼻梁及小鼻孔,削瘦的长脸等真是维妙维肖。最传神的是那嘴巴,那薄嘴唇正巧左右错开一些,显示出一幅滑稽面孔。像这样的具象卵石,无疑是值得珍藏的。

(三)色彩。

  各个石种有不同的要求。昆石、钟乳石以晶莹、雪白为上,黄蜡石以纯黄凝冻为上,太湖石以青白为上,崂山绿石以墨绿为上,灵璧石、博山文石以玄黑为上,墨湖石以油黑光润为上;卵石类中也有很多属于色彩石。色泽单纯或多重色彩巧妙搭配均可能归入上品,唯色调不清晰、搭配混乱者不人流。
  一般来说,具象石类与抽象石类的色彩以沉厚古朴的深色系列为佳。尤其是景观石,因受传统山水水墨画的影响,一向重视意境的营造,为求景观的悠远深邃,崇尚深色系列。如黝黑、墨绿、褐色、紫色、深红等。最忌颜色的混浊不清和刺激性的“俏”色。
  以上所说只是一般原则,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白灵璧色泽莹白,玉洁冰清,加上造型等其他条件配合得好,自然也可能成为上品。崂山绿石中呈景观形态的,尽管绿白间章,倘若搭配恰到好处,也有极品出现,如彩图12的“岷山雪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48

帖子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2
品一品  楼主| 发表于 2015-2-20 10: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石质。

  石质包括硬度、密度、质感、光泽等因素。其中,硬度是决定石质优劣的关键。
  硬度--矿物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特别是刻划作用的能力,通常用摩氏硬度计以测定。摩氏硬度标准分为十个等级,以十种岩石代表其硬度。供石应该有适当的硬度,石质过软,容易脆碎、风化、质地疏松多孔,给人一种糟朽的感觉;石质过硬也有缺点,硬度过高往往导致情调欠缺,与雅致的气息背道而驰,难以达到百看不厌的境地。所以,供石的硬度应当至少在4度以上,以不超过7度为宜。
  硬度适当,就有了一种重量感,凝结度也高,显得细腻坚挺, 光泽感也强。例如历代推崇的灵璧石,其石质就非常优越,硬度大致在6度左右,石质致密均匀,有分量感与温润感。太湖石质地相对比较疏松,两者石质自然就显出了差异性。至于版纳石, 硬度仅4度,其造型虽也变化有致,但离得较近一些,就很明显地感到它石质疏松,极易脆碎,与太湖石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另外,有些岩石结晶粗大,因为各个晶面对光线的漫反射, 使人感到不光滑,不干净。
  对于卵石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卵石(如下一章将讲到的“雨花石”)的石质含有玛瑙,坚硬致密,就显得光洁可爱。而大多数卵石,是灰岩、砂岩、变质岩,石质比较粗糙。这样的卵石质地,不但不能为造型纹理图案增色,而且往往还要减色,其差别较易分辨。

  (五)石音。

  好的供石,用硬棒叩击,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情况,不仅体现于灵壁石,其他供石,在同一石种的互相对比中,也可分辨。比如英石,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说: “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色枯楠,声如击朽木, 皆下材也。

(六)石肌。

  石肌是供石的表面肌肤。具有一定硬度的石头,露于山土经受风吹雨打,或在河床中长年经水流冲击,表皮较软部分会自然剥脱成石肌,同时较硬部分历经冲刷,也会变得圆润。一般来讲,石肌具油脂光泽、金刚光泽者为上,玻璃光泽、金属光泽者次之,无光泽者最差。赏石者常说的“润”,“温润”, 主要指光泽性好。没有光泽的石头显得比较干燥,表面总象蒙着一层灰尘,不理想。早在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中就指出:石以“色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
  天然形成的石肌,最能表现典雅的古朴美。供石石肌大多有纹路条痕的起伏变化,“皱”的含义之一即指此。常见的有胡桃纹、蜜枣纹、宝剑痕、乳丁、米点、蜂巢、金星、玉脉等。有的石种,比如博山文石,其石面显出的皱纹,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的技法“皴法”,更正确地说,是画家仔细观察了山石的皴纹后,创造了“皴法"。借用国画技法术语,供石石肌的皴纹大致有斧劈皴、披麻皴、卷云皴、折带皴等。
  供石,特别是自然景观石,有光泽又带有皴皱,显得既精神又古朴美观,这样的石肌最为理想。

  (七)纹理。

  指供石表面的花纹。对于图案石来说,纹理是否美观耐看,是评介的首要因素。对于其他的供石,纹理搭配恰当与否也很重要。 岩石上的纹理主要是在成岩时期原生的,或岩石受矿液浸染而成.其次是岩石后期风化,以至形成各种花纹。如广西红河石,原岩是浅灰色细砂岩,破碎后被红色氧化铁浸染胶结,经风化使底色土黄,有的就显出了黄地红纹。再有,岩石中若灌入了方解石或石英的细脉,也会形成白色的条纹。自然景观石中的 瀑布,就是如此形成的。

八)体量。

  指供石体形的大小。体形大小一般不构成供石高下优劣的因素,只是在作为商品时成为价格的参考。不过,供石若是太小,就难以体现丛峦叠秀的景观,也不易引人注目,只 适于手中把玩;若是太大,就不适宜于一般民居室内清供,只可作厅堂宾馆的陈列、园林的点缀。供石的高度一般在5公分以上,100公分以下为宜。5公分至20公分为小型供石,20公分至65公分为中型供石,66公分至100公分为大型供石。这个标准是相对而言,比方有的供石高才四五十公分,长度宽度却超出了高度许多,这无疑也属于大型供石。

二、名品的假冒与识别

  石头本无所谓真假,但是,供石具有观赏、收藏、流传价值, 可以作为商品流通,各个石种之间又有价值高低、数量多寡的区别,因此也出现此类石冒充彼类石以牟利的问题。这类问题,早在宋代就已产生,古人根据实践经验,曾采取过有效的检验措施。
  有的太湖石形态与灵璧石类似,叩击亦微有声,有人就将太湖石染黑冒充灵璧石。怎样分辨呢?由于灵璧石硬度较太湖石高,检验时可以用利刃轻轻削刮石之底座,若是刮出石屑,即为假灵壁。另外,太湖石虽有白脉,但远不如灵璧石黑中映白的条纹清晰而众多,这也是分辨一法。
  太湖石因有水旱之分,水石因久经波浪冲激,石面嶙峋有“靥”,俗称“弹子窝”,且石性温润。旱石久生岸山,石面较平坦枯槁,不足贵。于是有的石商将旱石斧凿出条痕坑洞,尔后以网盛之沉入湖水中,过一二年乃至数年再捞起,以充水石出售。分辨水石、旱石,主要看石之坑洞自然与否,石肌是否圆润有光泽。 以上是古人检验识别供石的经验。
在现代,辨别供石真假,也看是否以它石冒充名品,这个我们可以根据“供石名品”一节的介绍加以识别;此外,还是要看其造型有否人为加工。  石头收藏
  人为加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粘缀,一是斧凿、锯底、钻洞。
粘缀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增加供石的奇巧程度。宋代画家兼石商李正臣家中奇石众多,“然石之诸峰,间有外来奇巧者相粘缀,以增险怪,此种在李氏家颇多”(见《云林石谱》)。粘缀主要用于具象石,所以观察自然景观石时就应注意石之起峰处,观察象形石时就应注意突出部分(如手、足、翅、五官等),看其是否与主体浑然一体,有否胶粘痕迹。
  斧凿、切面、锯底对于大多数供石来说是不适宜的(除崂山绿石、大理石等特殊石种之外)。古人用斧凿钢锯作假较易分辨,因其痕迹较明显,而现代人利用盐酸来模糊作假痕迹,分辨 就比较困难。现在还有些人为了使奇石增值,使用更为巧妙的电钻电锉法。因为钻头、砂轮的型号有多种,可任意在需要处钻洞、磨峰。一块本来并不起眼的景观石,经过这样加工,就有凹 有凸,峰峦叠起,洞谷幽深。而且加工者在钻洞磨峰后往往还要细致地用细砂磨、盐酸渍。不经意者往往难辨其真假。供石造型的人为加工与否,须细细辨别。若肉眼不行,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石之特异处,一是看其石表与它处有否区别,有 否“暴斑”、“钻花凿印”;再看其纹理有否突然改变走向,然后看其色泽是否有微妙的浓淡深浅之变化。经验老到者往往能凭感觉分辨真伪,因此加工过的石头在他们眼中往往难遁其迹,犹如一件古瓷到了品瓷高手掌中,瞬间便能讲出它的大致年代一样。品石高手或许并无多少理论,但是他们的直觉、经验却是非常宝贵的。
在石艺创作活动中,有句老话,叫做“形象易得,意境难求。”表明奇石创作,是很重视意境的。奇石作品的意境美,是奇石作品美的灵魂。创作艺术发展过程来说,“意境”这个词,是从诗词作品中,迁移而来的。在我国古代诗词理论中早就有关于意境的论述。王世真《艺苑厄言》称为意象;胡应麟《诗薮》中叫兴象;王夫之《姜斋诗话》名曰情景;而王国维《人间词话》则把意境称为境界。意象也好,兴象也好,情景也好,境界也好,都不外是说,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追求一种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彩、纹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意境是一种超越实体,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

  奇石作品,由于他一方面是大自然的杰作;另一方面,一又是作者的力作,一件好的作品,常常具有深 的意境。奇 石欣赏者,如果具有较高的水平,就可以欣赏到作品的意境美,得到美的享受。高的意境美的享受。
 
  意境,是由“意”和“境”两部份有机结合构成的。奇石的意境是由石中之境,与作者之意有机结合而创生的。境与意有先有后,相辅相在。境是基础,意为主导。创作活动,即所谓以境孕情,又椽情以造境。只有境的基础好,才能意不泛空。只有高意创造,才能境随意高,所谓艺出高格,就是指“境意”双优,创造美好的作品来。

  意境的创作与得来,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是作者随心所欲,也不是石头天然生成的。所谓“得意忘形”,是说意境的获得,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实体与灵魂高度协调与统一,升华到一种特殊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拘坭于具体形象,也不是作者原有的思想境界。发现是奇石创作的重要环节。有人说,诗词创作靠灵感,奇石创作靠悟性,我看是很有见地。因为奇石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是由一个由实到虚,由有形到无形,由图境到想象,由局部到整体,由真实到梦幻,由“天”“人”的分割到“天人合一”有机结合的过程。这过程就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意境孕能成形的过程。

  意境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石者为天,作者为人。奇石创作特别重视人的创造。创作中提介创造有我之境,主张以我观石。创造以我之心景的意境。同时更主张创造更高的艺术美的境界,这就是所谓“无我之境”这就表现在石友们的一句“行话”,即:“把石溶为我,把我炼为石”这就是:“天人合一”。只有象王国维说的以“以物观物”才能达到无我之境界。因此,以石观石才能创造出自成高格的奇石艺术作品来。石头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