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籍旧书
查看: 3676|回复: 1

旧书店艰难守望

17

主题

29

帖子

1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epic1972 发表于 2015-1-28 1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北二马路 于 2015-2-6 09:21 编辑

2011年09月07日10:12  来源:青年报  作者:丁烨 吴恺
“书源和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我想我这个书店最多还能撑5年。”复旦旧书店的老板之一张强坐在简陋的收银台边,望着店中两层楼都摆得满满的书架,以及不多的几个老客人。奇怪的是,在说出这句“生死之语”时,这位在旧书业中搏杀十多年的张老板的表情却并不显颓唐。

如张强这样坚守至今的私营旧书店小老板,在上海滩数量并不多。数量同样日趋减少的,还有他的国营“对手”,上海图书公司下属的上海旧书店与新文化服务社的门市。曾经一度风生水起的上海旧书业,曾经占领过老上海最繁华路段的上海旧书店,曾经让几代人如痴如醉投入淘书渊海的上海旧书店,如今正悄悄淡出人们的视线。在互联网极速冲击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的今天,私营与国营的旧书店老板们早已不再是所谓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共同的敌人是严重青黄不接的读者群体与无可奈何的资源枯竭。

  本报记者 丁烨 本版摄影记者 吴恺

只闻故人去未见新人来

  夏末的一个黄昏,市中心一座红砖外墙的老洋房门前,肤色黝黑的中年男人低首整理着脚边的一堆书籍。粗糙的手掌抚过封面上那淅淅沥沥的灰尘,一阵白灰色的粉末“哗”的一声落了下来。最上面的一本封皮已经泛黄,那是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在散开的书堆中,郭绍虞、曹禺、刘大杰、唐弢、唐圭章、冯友兰、孟森等名字在光影凌乱的夕阳之下,晕染上一层烫金的色彩。中年男人对这些鼎鼎大名的作者与书名并不关心,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那一杆秤上的刻度。30斤,这就是这一堆旧书的重量。“里面这家的老人过世了,他家里人打电话叫我来收旧书的。什么?这是很好的书?我又不懂,我是收废品的。”在与记者的答问中,这一堆旧书的来历清楚了。“这只是很少一部分,这家的老人大概是个老知识分子,他儿子说家里还有好几架子的书,老人走了,现在也没人看了,放着占地方,叫我过几天再来拿一部分。”

  中年男人推着他那辆破旧的黄鱼车,摇着那个用水壶盖子做成的简易铃铛离开了。那略带嘶哑的铃声,伴着那一堆泛着旧色的书,渐渐消失在了街道的尽头,仿佛这些书随着老主人消失在了人世间。

  ……

  瑞金二路410弄内的新文化服务社店长仇冠华对这样的场景很熟悉了。很多时候,负责收购旧书的她与另一名书店同事不得不同时充当“清洁工”的角色,给满地乱堆的书籍分类整理。在仇冠华看来,这些“老先生”的书房是个宝地,只是一旦老人故去,他的小辈却并不懂得书架上这些泛黄书籍的价值,急着想把原本的书房挪作他用。“我有时候在想,等这些老读者都走了,还有谁来书店?我们这里,顾客本来就不多,年轻读者就更少了。”仇冠华坐在瑞金二路门市部里间的大书桌前,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与四壁的书架上都是成堆的旧书。其中有些套册的残本,正在等待配齐,有些是生僻的专业书籍,等待着它的下一个主人,而更多的则是文史类的古旧典籍。目之所及,满地齐大半个人高的书堆散发着异常凛冽而沉静的气息。

  正如仇冠华所说的,这家“养在深闺”的旧书店尽管是上海滩规模最大的旧书店,人气却并不旺。来的都是些老读者、老客人,鲜少有年轻的面孔。1个小时过去了,走进店门的有3名老年读者,2名中年读者,他们都熟门熟路,一进门就转向自己感兴趣的书架前,偶尔还会与相熟的营业员交流些什么。“都是住在附近的老读者,很多都认识的。”仇冠华说。

  复旦周边的两家旧书店,情况并不比国营书店好多少。由于比邻复旦,这里的顾客还是有些年轻的面孔,不过大半天不来一个人是常有的,在政肃路复旦旧书店收银的阿姨对这样的人气很淡定。“现在看书的人少了,你只要看看复旦周围这几年连着关掉几家书店就知道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9

帖子

1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epic197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0: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不到好书旧书店遭遇“无米之炊”

  不熟悉复旦旧书店的人,很容易走到分享着同一个门牌号码的某网吧中去,即使是网吧的前台小姑娘也丝毫不知道就在网吧的另一扇门对面,藏着一个鼎鼎有名的旧书店。对容易走错路的地址,店老板之一的张强倒并不担心。因为大多数来这里的客人都是“老客”了,他们或是习惯性的过个几日就“必须”要到这里来看一看的旧书“强迫者”,或是经复旦的同学朋友介绍,老大远赶来淘书的旧书爱好者。张强说,客人中与他成为朋友的人很多,爱书的人也很多,不过这一切都不能阻止这个行业的没落。

  “我这个店,大概最多再撑5年。不是我悲观,这是客观的现实。”回忆起90年代末刚投入旧书行业时候的忙碌,现在的冷清让张强渐渐认清了现实。“当年我刚刚做旧书的时候,每天有十几个电话叫我去收书,现在,一个月只能接到一两个。”

  “旧书店关闭是大势所趋。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枯竭。”在建店时,复旦旧书店的老板们曾经通过种种途径弄到过大量的旧书。从倒闭、搬迁的企业图书馆,从搬家、出国的老教授、文科学生手里,或者从朋友介绍朋友的关系之中……“现在就算我一本书也收不到,这个店还可以维持两年,但等到这批库存也消化完,就到了关店的时候了。”

  古月书店的资源库与之类似,由于书源的日益枯竭,胡愚告诉记者,他现在反而很怕“顾客盈门”的情况,“国营书店背后有支持,周转还可以接上,我们这样的小店,如果哪一天真的进来很多人,一下子把书架都买空了,说实话,我连填的东西都没有。所以我倒不希望生意一下子变的很好,像现在这样细水长流就可以。”胡愚说,他现在也是难得才能收到一批书,好书就更少了,资源基本枯竭。

  如果觉得国营旧书店的收购资源会更加丰富点,也是一种误解。以上海图书公司下属的新文化服务社为例,瑞金二路的门店是目前上海滩最大的旧书店,店里共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2人负责收购,4人负责门市经营。对于仇冠华等两名收购员来说,上门收购的电话已经越来越少。

  上海旧书店经理殷小定说,好书现在散落在民间,有些懂得书的读者已不会出手,肯出手的货源到今天必然是越来越少。资源枯竭,是旧书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大城市租金壁垒帮凶扼杀旧书店

  在租金这个敏感的词前,记者走访的多家旧书店都选择了含糊其辞。但不争的一个事实是,无论在复旦周边这样的非中心区,还是闹市区,所有的租金都在随着房价的疯涨而疯涨。

  上海旧书店是首先受到“土地”冲击的对象。上海旧书店与新文化服务社经理殷小定回忆自己刚入行时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闹市区可谓旧书店林立。“当时,在南京路,在长乐路,在华山路,在四川北路,在江阴路、在延安路、在福州路、在淮海路等都有上海旧书店的门市。后来随着市政动迁,市中心区的门店就越来越少,而给的补贴又不足以让企业重回市中心开店,因此目前全上海国营的旧书店就剩下5家,其中4家门面是比较小的。”

  福建中路118号的店面是其中比较典型的狭长形。在局促的空间中,店中央还摆放着一张长形桌子堆放书籍,可供人走的通道就更显狭小。而中华路靠近文庙的上海旧书店则是另一种情况。从书店的后门可直通居民楼,因为这里前间的面积更小,文史类的书籍全部摆到了靠近天花板的位置,底下的书架让位给销量更好的青春文学和言情小说。在这里,连通道两旁都摆满了书籍,市中心寸土寸金体现得一览无余。

  殷小定说,目前这几家旧书店或新文化服务社因为都在市中心区域,门市的收支刚刚能维持店面的经营,但由于上海图书公司历史悠久,目前的在职员工与退休员工的比例差不多是1:1,企业的负担还是比较重。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私营业主们。张强虽然并未透露给记者其具体的租金金额,但他明确表示,从开店至今,租金也逐年水涨船高,而据他所知,复旦周边陆续倒闭的几家书店如左岸、新文艺、庆云等,也都是扛不过租金的压力,最终歇业。胡愚说,为了省一些租金,他们在国权后路蜗居多年,如果往校区方向再靠一些,租金就翻倍,可能无力承受。

  网络冲击实体店小商家无力负担成本“触网”

  自2002年在天涯书局论坛上初尝网络旧书买卖的甜头之后,古月书店的老板胡愚就抱定一个信念“网络这一摊的生意不能放。爱书之人总有各种找不到、求不得的书,平日里寻寻觅觅一无所获,一朝在网络上发帖后发现响应者众多,且书价又比想象中便宜合理许多,这样的欣喜烙在胡愚的心中,促使着他与其兄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的网店一开就是数年。孔夫子上的古月旧书店,甚至已经成为兄弟俩维持实体店营业的主要支持。

  网店的主人昵称为愚平,取自兄弟俩的名字。注册年份是2003年,卖家信用目前已是16095。对胡愚来说,通过网络,自己店里的书能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读者看到,除了花费些给书拍照上传、网络维护、包装、寄快递的时间与精力,在网上卖旧书还是比实体店卖旧书“爽气”,因为略有薄利,也省却了讨价还价的尴尬。胡愚说,国权后路的这家实体书店原本并不存在,只是想到开网店总也要有个堆书的仓库之后,胡愚兄弟才决定干脆再租个房子开实体店,双管齐下,总有好处。

  在古月旧书店网页的友情链接中,记者又发现了张强自己的网店“复旦书斋”。注册与2006年的复旦书斋虽然网上开店的资格没有胡愚他们老,但也颇有名气,许多没办法赶去实体店买书的读者,通过网络能很容易找到他们的心头好。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旧书业正日趋萎缩,许多小商家其实并无力承担更多的成本,开网店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而这样灵活便捷的网店模式适合以零售为主打的旧书业。“唯一的不足是,旧书买家都比较注重书籍的品相,有些仔细的读者看了我们上传的照片还不够,希望能亲眼看到书才决定是否购买,在这个时候,他就可以来我们的实体店看货。”胡愚说,如果没有网店,他的实体店可能根本开不下去。

  》对策

  旧书网上销售平台年底有望上线珍贵古籍可“按需印刷”
在旧书店的私营业主们纷纷投入电子商务的怀抱之时,一度受困于网购读书浪潮的大企业也开始不断动脑筋。与私营店不同,上海旧书店与新文化服务社这样的国营店身为上海图书公司的下属机构,它们无法随意在进行网络买卖业务,这直接导致了国营店面遭受电子商务模式冲击的剧烈程度。上海图书公司副总经理张世军目前负责着这一套新研发的古旧图书数字化综合业务发展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系统)。“要拯救古旧书业,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们公司目前正在研发一套古旧图书数字化综合业务发展平台。它包括许多读者关心的内容,有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上线一部分业务。”上海图书公司副总张世军介绍。

  据介绍,这套平台系统着眼于综合性的网上图书销售、收购,乃至古籍鉴定等方面,以期为各种各样的读者都能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比如,在古籍鉴定板块中,普通读者可在网络上留下自己收藏的古旧书信息,系统将安排专家满足读者例如修补、鉴定等服务要求。而针对珍贵的善本、孤本,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平台系统会有古籍数字化加工、转化服务,通过原版原式的转化提供给图书馆、出版社、学术机构等,如果有人想将某中古旧珍本影印成册,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联系我们,我们会安排“按需印刷”。“对古旧书来说,单单从收购到销售的产业链太短,我们想通过这个综合平台系统延长古旧书的产业。这是真正的公共平台,商业运营。”张世军介绍,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古老的行业也许在今天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我们也在考虑将拍卖上线,目前我们公司有博古斋拍卖公司,开拓线上业务也是有益的尝试。”

  这套综合平台系统中的部分业务目前尚在研发之中,但销售平台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可上线实行网络交易。

  》他山之石

  英国旧书店的生存之道

  正当国内的旧书店在为生存绞尽脑汁之时,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积淀的英国旧书业却始终保持着人气旺、流通畅的红火市场。不仅是在世界范围内都闻名遐迩的英格兰威尔士交界处Hay-on-Wye小城的旧书市场依旧保有着世界上最大旧书市场的称号,一些小镇上的旧书店也常常宾客盈门,而这与英国旧书多元的流通渠道必不可分。

  专业、红火的独立旧书店

  英国的旧书店一般都由个人独立经营的,有些旧书店还是家族产业,祖祖辈辈延续经营。旧书店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只有一间屋子,有的则面积很大,甚至还带有地下室,而顶天立地的大书架是许多旧书店常有的摆设。

  从所经营的图书的种类来看,英国的旧书店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两类。综合性旧书店经营各种门类的古旧图书;专业类的则主要经营文学、艺术、音乐等门类,通常是一家店专营其中一种图书。旧书店的书籍摆放也有所讲究,在综合性书店中政治、军事、文学、历史等等不同种类的书籍都会分开放置,方便读者寻找,而每一种门类之下,有时还会再细分到国家、年代,甚至作家等。这种摆放的方式对店主的文化素养要求很高,因此,如果在英国走进了出样如此“精到”的旧书店,就应该心里有数,这里的老板对书的造诣颇深,想要胡乱砍价基本是不可能的。

  多元的旧书生存渠道

  英国旧书店之所以顾客川流不息,人气火爆,除了英国人爱读书之外,还与旧书生存方式更为多元有紧密关系。其中,蕴藏于各种基金会的旧书店与回收旧书的新书店是两种常见并运营良好的模式。

  在英国的大街上,往往能发现不同的基金会,此类基金会接受市民的捐款捐物,然后按物品的新旧程度标价出售,并将所有收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旧书往往占此类商店的一个柜台。

  此外,旧书还生存在回收旧书的新书店中。Blackwel是一家以卖教材为主的书店,分布于全英各个大学。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只要凭购买时的发票,书店就会以原价四折以上的价格回收旧书,然后再以原价六到七折的价格出售。

  如果从循环利用的角度来看,此种模式与独立旧书店、与基金会扶持的旧书店相比更为环保,而事实上此模式的旧书生存状况在三类之中最为良好,几乎每个大学里面都能见到此类书店的身影,并能长久发展。

  本报记者 丁烨 实习生 周威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